为了生命的绽放——记市汽车运输总公司快客公司驾驶员殷建华

浏览次数:
  殷建华,中等身材,黝黑的脸上写着坚毅。他当过兵,做过工人,干过协管员,还帮别人开过“大客”。妻子季玲娣靠理发手艺谋生,空闲时帮附近的企业从事家庭手工业务,挣些收入贴补家用。虽然不是很富有,但是夫妻俩一直抱定这样一个信念:“我们的血,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这比什么都有意义。”

  1989年,年仅17岁的殷建华入伍,当上坦克兵。1992年12月23日,所在部队组织官兵献血,作为党员的殷建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这是他第一次献血,献了200毫升。

  “如果没有人献血,医院有病人急需用血怎么办?我献血不图别的,只想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怀着这一份信念,殷建华走上了定期无偿献血之路。

  1993年底,临近退伍,殷建华主动来到驻地医院,第一次自发献血。

  1996年殷建华到泰兴市中心血库无偿献血,当工作人员拿出补偿金时,他说什么也不要。当时全市还没有人无偿献血,殷建华成为全市无偿献血第一人。随后的岁月,殷建华一次次走进泰兴中心血库、泰州中心血库,一次又一次走上献血车,一次又一次挽起袖子,每半年献血一次,每次200至300毫升;每月献一次血小板,折合献血800或1600毫升。

  1999年3月,殷建华出差到武汉,也没有忘记定期献血。当地血库工作人员感到很惊讶:还从来没有过出差人员专门来献血呢!

  2012年6月24日,正出车常州的殷建华收到来自泰州中心血库的短信:最近A型血告急,希望再次伸出援助之手。殷建华立即与泰州中心血库取得联系,预约6月30日献血。这天中午12点40分,殷建华驾车从常州返回后,立即赶到泰州,抽血——分离——提取血小板——回收,6个循环完成后已是晚上8点,此时的殷建华连晚饭还没有吃。

  21年来,殷建华已无偿献血68次。其中,献全血32次;机采血小板35次,累计48个治疗量。

  殷建华每天往返泰兴和常州两次,因家住农村,每天早晨5点,天色微明,就要匆匆起身,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骑摩托车赶到十几公里外的单位上班。遇到雨雪天气,为了不延误发车,他还要再提前一两个小时起床。他一下班就赶回家,帮助一只眼睛失明的妻子干农活。可到泰州献血,再忙再苦再累他也从不耽搁。每次去泰州献血要请一天假,这一天就只能拿基本工资20块钱。来来去去,除工资收入受到损失外,每年到献血地的车费就有2000多元。献血次数多了,车费增多了,收入减少了,日常开支尽量省着花。儿子从小到大几乎没买过玩具,每每想到此,殷建华就满怀愧疚。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朋友曾打电话让他去上海代替他人献血小板,一次能赚两千五,一年下来就有好几万。殷建华一口拒绝了。他说,不是什么都可以卖的,更不是什么都必须卖!是啊,要是卖血的话,他十几年前就卖了。那时,每个月只有两三百的工资,而卖一次血就有两百多,就是一个月的工资啊!但倔强的殷建华还是那句话:不卖!哪怕穷得要饭也只献血不卖血!

  在泰兴首次义务献血时,那些以卖血为业的人对他就满怀敌意,讥笑他是“一根筋”。对此,殷建华淡淡一笑:“我就是‘一根筋’,当过兵的人就是这股拗劲,这辈子再也改不掉了!”

  血,总是热的。鲜红的血液,是心与心的相通,也是爱与爱的接力。1993年底,殷建华和季玲娣结婚了。起初季玲娣并不知道殷建华献血,直到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了丈夫的十几本献血证。殷建华耐心地向妻子解释:献血可以拯救别人的生命,而对自身也没有任何不良影响,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2006年,季玲娣也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中。

  季玲娣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献血小板的情景:看到比平常采血粗几倍的针头,她吓坏了,出现了晕针症状,以致采血后胳膊肿了好几天。而且,献血小板要连续操作至少一个半小时,其痛苦程度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但想到血小板是用于癌症、白血病等重症病人治疗,她和丈夫一样,咬紧牙关,一月月、一年年坚持了下来。

  为了生命的绽放,笑拥绽放的生命。殷建华夫妇以无声的行动感召着周围的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泰兴市有100多人一直坚持无偿献血。他们正在山东潍坊海员学校读书的儿子殷云龙暑假回家,看到妈妈也拿到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还送给了妈妈一个“献血女英雄”的光荣称号。闲暇无事,儿子总喜欢缠着爸爸妈妈讲述每一本献血证背后的故事,并说成年后也会加入到无偿献血行列,他还向爸爸妈妈提出了挑战。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滴滴血筑起生命的长城,铸就厚重的人生。殷建华和季玲娣夫妇的义举给“血脉相连”这一社会和谐符号作出了最富爱心的诠释,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