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村”的忠实守望者——记原泰兴皮防院院长冯璧

浏览次数:

  一场持续了近50年的艰巨而持久的麻风病防治战,基本消灭了我市的麻风病。这场特殊的战斗,凝聚了全市无数奋战在麻风病防治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众多默默无闻的英雄当中,闪耀着一个鲜亮的名字——冯璧。

谈“麻”色变的年代她选择留下

  解放初期,泰兴的麻风病发病率居全国之首,属于重度高发区。为了控制和治疗麻风病,泰兴筹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滨江麻风病医院,收治麻风病人1000多人。1965年,27岁的冯璧从南京医学院本科班毕业后被分配到泰兴县滨江麻风病医院工作。当时,医院位于江滨沙滩,周围一片荒凉,人迹罕至,除了偶尔听到近在咫尺的长江里轮船的鸣笛声和浪花的拍打声外,四周一片寂静。当时处于谈“麻”色变的年代,一般人看见麻风病患者就不假思索躲得远远的。作为首批麻风病医务工作者,冯璧和同事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作为一线医疗工作者的冯璧,自然引起了家人的担忧,二老想尽办法百般阻挠,非让她离开医院不可。“百善孝为先”,面对父母的苦苦劝说,年轻的冯璧也曾有过动摇。然而,麻风病患者溃烂的伤口、痛苦不堪的表情,以及他们那渴求健康的目光,让她最终选择了留下,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迎战麻风病的征程。

32年守候不离不弃

  1965年6月,冯璧行医以来的第一个夏天,因为天气炎热,较为严重的麻风病患者

  皮肤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溃烂,一般人只要一靠近,就会被难闻的气味熏得捂着鼻子逃开。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冯璧迎难而上,没有退缩。她忍着刺鼻的臭味,小心翼翼地为患者挖溃疡、清疮换药,认真观察研讨,比较临床疗效。

  然而,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人们对麻风病的认识不足,一些患者拒绝治疗,还蛊惑病友说麻风病是不治之症,让大家不要相信医学、不要相信冯璧。但冯璧从未放弃对他们的治疗,一边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麻风病的防治、康复知识,耐心地讲解病情病理、药品药理,并把康复保健知识及时传授给病人,让他们配合治疗。慢慢地,一个个“钉子户”逐渐变成了冯璧妙手仁心的最佳代言人,“冯医生真是神医,我服了!”病员们逢人便夸。

  随着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院里的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得到有效治疗并逐渐康复。然而病员们已不能适应外界的歧视和生活压力,一段时间的相处中,对冯医生也产生了亲人般的依赖,病员们大都选择了留守,冯璧也放不下对病员们的牵挂。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冯璧一守就是32年,直到退休!

载誉一身却始终坚守一线

  走上医院领导岗位后的冯璧,仍心系病人,出差回院第一件事总是到病人床边询问病情和治疗情况。对经济困难的病员,她总是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视病人如亲人。当年住院的病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冯璧同志真是人民的好医生,我们的贴心人。”

  工作之余,冯璧主动学习国际国内麻风病防治的新知识、新技术,了解国际相关科研的新课题,积极开展麻风科研工作。80年代该院共进行了30多项科研项目,冯璧同志个人独立完成的就有十多项。1982年,冯璧还发现了国内尚未报道、国外仅有一例的拉萨氏麻风特殊病例,引起了国际麻风协会专家的重视。

  经过全体医务人员数十年努力,我市麻风病发病率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外国专家们到泰兴后,看到了中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巨大成就,无不表示惊叹敬佩。原泰兴市卫生局殷宏雪副局长被冯壁的事迹深深打动,特赋诗一首,以示敬意:

  德医双馨巾帼半,经生尽瘁为麻防。青春才华献滨江,中年悬壶中外扬。千余病友施恻隐,三十春秋铸辉煌。团结先进党楷模,杏林翘楚世慕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