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聚焦泰兴 > 正文

【诚信典型】为了生死诺言,用一生完成战友重托的刘绍安

2022-03-16 浏览次数:

  刘绍安,生于1923年,原籍山东新泰,后为了生死之约,转居生活在泰兴。他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火洗礼,曾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他曾多次受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获江苏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新事、江苏省道德模范和全国道德模范的光荣称号。

  1951年5月,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正在战壕里持枪待命的志愿军某部侦察排长刘绍安和副排长张志久相对而坐,默默无言。刘绍安是18岁就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一位来自山东新泰的老兵。张志久是江苏泰兴毗芦人,刚刚参军两年。刘绍安首先打破沉默,“兄弟,在想什么呢?”张志久说:“哥,打仗本来就是九死一生,我不怕死,就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父母!”刘绍安也叹了口气:“说实在的,谁不牵挂呢!俺山东老家也有老母亲,不过,男子汉大丈夫为国捐躯是光荣的。”“可是万一……父母怎么办呢?我还有几个弟弟妹妹呢!”又是一阵沉默。良久,刘绍安说:“这样好不好,我和你来个约定,如果谁牺牲了,活着的就要赡养对方的父母。”“好,一言为定!”张志久重重地点了点头。他们找来香烟包装纸,写下各自的家庭地址,装进弹壳,郑重地交给对方。二人也都郑重地将纸片装进胸前的口袋,并用力地按了按。刘绍安没有想到,这个约定,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几天后,张志久牺牲噩耗传来,刘绍安泪如雨下。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将用一生来践行那个“生命之约”!刘绍安模仿张志久的笔迹,每月给张家寄去“平安信”和津贴,直到两年后县政府为烈士发放抚恤金和烈士证,这个 “秘密”才为人所知。为了名正言顺地照料张志久一家,1955年深秋,刘绍安和张志久的妹妹张桂芳在朝鲜完婚。1963年,刘绍安面临转业时,他忘不了对牺牲战友的承诺,主动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裕生活,放弃了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升职和回老家工作的机会,毅然去侍奉战友的双亲。
  刘绍安跪在自己的生身母亲面前,哭诉着“生死之约”,得到了母亲的赞同之后,就径直来到了泰兴。他看到张家境况的窘迫,父亲长年在外奔波,一家四口人栖居在两间破芦苇棚里,张母在家种地艰难地拉扯着3个孩子。刘绍安这个“儿子”一来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拿出了在部队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卖掉了心爱的部队纪念手表和大头鞋,翻建了3间平房。他每月领了工资,就计划好全家的日常开销。刘绍安家距离上班的基层供销社30多公里,但他舍弃了单位的宿舍,坚持骑车早出晚归,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照顾一家老小。张母病危之际,想吃黄瓜,时逢上世纪60年代,又是寒冬腊月,刘绍安一直寻到80公里外的扬州,才买到了一些酱黄瓜,满足了老人的心愿。
  张母临终前,刘绍安日夜守护床前,为老人倒痰盂、擦身子、剪指甲。张家父母过世后,刘绍安继续承担起供养3个弟妹生活、学习的重任,直至他们成家立业。刘绍安一生多次光荣负伤,饱经沧桑,5个子女都是基层最普通的劳动者,有两个还是下岗工人。作为一个多次立功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刘绍安甘守清贫,从未向政府要过照顾,一辈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他坚定地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了战友的重托,我无怨无悔!”

  刘绍安感人的经历拨动了世人的心弦,他的事迹先后被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报道,后又被泰州淮剧团搬上了舞台。舞台剧名称:《诺言》。2007年,他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08年,他的事迹被拍摄成电影《生死诺言》。2013年7月24日刘绍安老人因病去世,享年90岁。刘绍安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他在战场上许下的“生死诺言”,“战争年代,铮铮铁骨,齐鲁英雄汉;和平年代,天地真情,中华好儿郎。”这副挽联正是对志愿军老英雄刘绍安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