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泰兴家训故事 > 泰兴家训故事——一母九子,三进士、两贡生、两乡贤

泰兴家训故事——一母九子,三进士、两贡生、两乡贤
2017-08-29 10:18:47   点击:

  少年登高科,且兄弟并为美官,古之人不以为幸,汝曹勉之。
  汝宜竭诚报国,无他计也
  汝曹居家务孝,出仕务以清白奉职,慎毋忝于先人。
  若属善助夫为义,令人道汝妇贤,无道汝妇非贤。

  以上四句话见明兵部尚书太原乔宇撰《敕封太孺人张母蔡氏墓志铭》,均为太孺人训戒子、媳之语。

  孺人是宋代开始,封官宦贵妇的称号,明清时为七品官的妻子的封号,如果是因为子孙的功绩而封夫人的,前面要加太字。张太孺人获封赠时,儿子们尚未大贵,是以时任云南巡按的儿子张羽而获封赠的。

  张太孺人(1446-1515)姓蔡,祖籍河北,其曾祖父为元朝总管,洪武初年,率众归附朱元璋后定居扬州。太孺人幼时即聪明、智慧,而且温顺,谨守闺范,女行具备,诸姐妹中难有比得上她的。出嫁后对公公婆婆能“克尽孝养”。婆婆素来治家颇严,但太孺人深得其欢心,抚爱如己出。公公去世后,婆婆年迈,家中一应大小事情,太孺人都日益敬勤,躬任其劳,不要婆婆操一点儿心。对亲戚朋友中的贫困者,太孺人经常主动的去看望他们,并及时给予资助。丈夫张黼在家中是长子,和两个弟弟相处得很好,家中充满了欢乐。他对内讲究一个仁字,对外强调一个义字,人们称其为“善士”、“廉吏”,而这些都得益于太孺人是一个贤内助。张黼曾任北京保定府定兴县丞,秋毫无取于民,并多有建树。后积劳成疾,欲辞官,但上司坚决不同意,要他在职养病。太孺人对他说,“你身体不好不能视事,怎么能在这儿坐拿朝廷俸祿呢?儿子们都大了,让他们去报效国家吧,我们应该退休归省了。”

  张家为大儒张载之后,是公认的书香门第。张黼为国子监生,其祖父张忠为永乐十七年贡生,官饶州府知府;父亲张琳为正统九年岁贡,官山西交城县县丞;叔父张珹为景泰元年举人,官中书舍人。但太孺人夫妇仍“恐书香或泯”,为了给儿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将浙江名进士李文昭“延为之师”,李文昭水平高、教得也好,长子张羽、次子张翀、八子张(羽惠)[huì]相继高中进士,四子张翘、九子张(羽旬)为贡生,即使没有功名的三子张翡,也“长工於诗,为句清雅”,并有诗集《石亭稿》存世。但是,李文昭工资也高,张黼虽说是个“节俭周谨”之人,面对动辄“百金”的教师工资也力不从心,钱不够,太孺人不肯让儿子们荒废学业,让丈夫向他的堂兄弟借银子作师资。

  太孺人对家族最大的贡献是教子有方。儿子中不但有三进士、两贡生,而且有二人入选乡贤祠。乡贤祠在孔庙内,所祭的都是本地的大儒、名臣、忠士、孝子等,他们都是地方精英。因此,入祀乡贤祠的人是极大的荣耀,对整个家族来说也是光耀门楣。同时,入祀乡贤祠的人员受到严格限制,制定有严格的标准。泰兴历宋、元、明、清四朝近千年,仅评出乡贤十二人,而太孺人的儿子张羽、张(羽惠)[huì]  能同时入祀乡贤祠,表明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已经被官方和民众所接受,并且成为一个实在的道德标准。于是,人们都说:(张氏)一门衣冠之盛,著称于淮海间,这些都是太孺人教导有方啊。

  后来,张羽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张翀官至广信府知府,张(羽惠)[huì]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对于身居高位的儿子们,太孺人对他们抓得很紧,在儿子们仕途的关键时刻,她都给予及时的训导。

  丈夫去世后,长子张羽在家守孝三年期满后,因为太孺人年龄大了,想在家尽孝,不想出去做官,太孺人促其行,让其成父亲报国之志。

  正德二年(1507)、正德七年(1512),张羽、张翀相继被征为监察御史。按明制,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因其是“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能任此职者须是朝廷所信任重用者。因此,社会上都认为这是件很荣耀的事。但太孺人却认为:“兄弟并为美官,古之人不以为幸”,高处不胜寒。御史以纠举百司为职,容易得罪人,作奸犯科者往往会本能地对御史进行反噬报复,诬以不实,千方百计搜寻御史的不谨和过错,加以夸大并恶人先告状。所以,御史若稍有不慎或污点,就易被攻击者抓住把柄,不仅无法服众,自身也难保。太孺人要求两个儿子自律、自洁,保持自身素质,自身清廉干净,正己方能而后正人。两个儿子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

  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张羽不畏权势,仗义直言,弹劾刘瑾罪状,被下锦衣卫狱。刘瑾伏法后,调任云南巡按。云南旧有银矿,太监私自开采,久为民害,张羽上书朝廷,停止私人开采。云南安宁州是当时权倾一时的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的家乡,杨的儿子在其地倚势犯法,残害民众,张羽照样依法治罪。调任保定(今河北保定市)知府。保定地近京畿,豪门贵族较多,杨一清想借手中伤张羽。“羽单骑赴郡治”,治理不到三月,豪门贵族皆收敛气焰,不敢妄为。

  正德七年(1512),由于张翀在上高县知县任内业绩突出,未待任满考评,朝廷就提拔他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张翀任职后,在纠劾百司时,以兄长为榜样,为了公理和正义,敢于坚持原则,勇于破除情面,决不徇私枉法,做维护专制体制和民生的卫道士。

  正德八年(1513),张羽因病辞北京保定府知府而归,考虑家中经济条件差,准备应聘去外郡做私塾先生,拿高薪。太孺人对他说:“你因病不能当知府,不能为国家效劳,怎能为了高薪去当老师呢?你虽然穷,一定要辞掉,不能去。”

  正德九年(1514),太孺人八子张(羽惠)[huì]亦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太孺人命长兄张羽训戒其弟,要他“竭诚报国”。综观张(羽惠)[huì]为官的三十余年,能不苟立于朝,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不但“直谏”,而且敢于“死谏”。

  张(羽惠)[huì]曾因上疏正名,力陈南巡之弊,谏阻武宗南巡,和以嫡长正传为国之大本为由,上疏劝说嘉靖皇帝认自己伯父孝宗(即武宗之父)为皇考,以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而两受杖刑。即使在遭投机小人张璁、桂萼排挤打击被贬时,并不因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消沉,而是秉承母训,“竭诚报国”,忠于职守,替朝廷分忧,为百姓办事。他在饶平创立书院,亲自授课,学生在科举中成名的有好几人。在海盐知县任内,“轻徭薄税”,“兴利除害”,海盐百姓“民思之不忘”,入祀名宦祠。在任湖广提学使期间,颁布教典条章,提倡培养道德品行,端正文章体风,湖广一带学风因而大变,考试所取之士,日后多为名臣。在陕西参政任内,张(羽惠)[huì]深受百姓爱戴,陕西百姓为其建了三座生祠(人在世时就建的祠堂,需国家拟准,非有大德不可)。后累迁至河南布政史,一切如长兄张羽旧政,“凡一切例规,悉从谢绝”,因此,河南百姓称赞他们为“一世两清”。嘉靖二十二年(1543),张(羽惠)[huì]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即巡抚延安、绥远、榆林等地。张(羽惠)[huì]当时虽说己65岁,但依然风餐露宿,深入前线,丝毫不敢懈怠。视察后,提出应急兴办之事十余件,上报后均得到皇帝的赞许、采纳,并立为法令。经过张(羽惠)[huì]与全体将士的努力,番兵两次入侵均被击退。捷报传来,朝廷下诏嘉奖,并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正德十年(1515),太孺人临终前不久,留言诸子,居家要务孝,做官要清白奉职。留言诸媳,强调一个“贤”字,要“善助夫为义”。

  试想,太孺人的“清白奉职”对儿子们的前途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可以想象,张羽因为弹劾刘瑾,被这位“立地皇帝”下锦衣卫狱,要是有一点问题,会被释放吗?在云南禁止太监私自开采银矿,堵了宦官的财路,张伦能不恨之入骨吗?判了杨一清倚势枉法的儿子,权倾一时的杨一清肯善罢干休吗?但正因为张羽“清白奉职”,刘谨、张伦、杨一清之流尽管“甚憎羽”,但也毫无办法,最多只好通过调动工作,妄图假手保定豪门贵族伤害张羽,但邪压不了正,在张羽面前,保定豪门贵族也只能“视先生敬惮之,无敢挠治”。

  又如张翀,嘉靖二年(1523),张翀升任江西广信府知府,广信地方在京城做大官的很多,这些京官的家属在地方上仗势欺人,鱼肉百姓,老百姓怨声载道。张翀到任后打击豪强,敢于为民作主,老百姓视其为“雨露”,而那些土豪劣绅连同他们在京城的后台则一心一意要扳倒张翀,但张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广信府的土豪劣绅们想找张翀的麻烦又找不到,只得在京城托人找关系,想把张翀调到其它地方任职,以便于他们继续在广信营私舞弊。

  同样,太孺人那些身为朝廷命妇的媳妇们也没辜负她的希望,严守“贤”字,“助夫为义”。长媳李夫人对长辈“曲尽孝谨”;对妯娌们“动有观法,庭无闲言”,对侄儿侄女们如同自己生的一样爱抚;丈夫家贫,李夫人“独以粗衣粝食与儿曹共之”;丈夫任浙江淳安知县,卸任时无钱结清平时赊欠的日常生活费用,李夫人则用自己的手饰替夫还帐;因家贫,丈夫孤身一人赴云南任巡按、赴保定任知府,李夫人独自在家照顾儿女;丈夫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李夫人“恪供内政,尺寸不敢自私”,丈夫归休时,“箧中惟图书数卷”;丈夫以“清介名海内”,李夫人则以“和顺闻乡闾”。其他媳妇也都能以婆婆、长嫂为榜样,良于内助。

  作者:汪念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