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江苏治国理政新实践 >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 解局:江苏为什么有资格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 解局:江苏为什么有资格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
2016-12-13 09:30:02   点击:

  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带来12台机器人参展。只要加装一个远程控制模块,埃斯顿后台即可对用户的机器人进行监测,出了故障也可以及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是钟寅摄

  呲呲啦啦,铁花四溅。

  再专注的焊工也难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焊接机器人却可以,即便是身处恶劣环境,哪怕作业时遇到动作干涉,它也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它们干的活也丝毫不亚于一个资深焊工。”在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示范基地,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赵彦斌说,焊接机器人之所以如此智能,就在于控制系统搭载了双机器人协调焊接软件包。

  12月6日,埃斯顿带着它的智能生产线走上了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的T台。这是一场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江苏省政府联袂主办的展会,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逾280多家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共襄盛事。

  经济强靠实体,实体强看江苏。江苏制造业总量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2015年达到3.34万亿元。当下及未来,江苏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关键在于布局高端制造、发力智能制造。省委书记李强日前在江苏省党代会上指出,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的方向,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

  智能制造的号角已然在江苏奏响。

  智能车间玩转大工厂

  传统产业是江苏制造业的“老底子”,占了制造业60%以上的份额。省经信委主任徐一平说,江苏的工业能够顶住持续下行压力、运行在合理区间,得益于长期坚持技术改造,不断适应新形势运用新技术修复提升传统动能,让传统企业焕发了生机。智能车间的推广应用就是很好的例证。

  无锡一棉纺织集团的厂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创始人是近代民族工业先驱荣氏兄弟。49岁的徐亚娜从姑娘时开始,已经在这家百年企业服务了30年,从一名值车工成长为技术能手,也见证了企业由粗到精、由大变强的过程。

  “正像老电影里演的,纺纱过去可是个体力活,车间里忙忙碌碌站的都是人,管的事情又多又细。”徐亚娜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一名值车工只能照看两三台纱车,一台有五六十个络筒,机器一开人就得像上紧发条的机器,精力高度集中,眼到手到马不停蹄。现在建了智能车间,人整个轻松多了,她一人能“对付”30台纱车。“时代真的是不同了。”她如此感叹。

  变化始于千禧年,看好智能化生产的前景,无锡一棉下了一着先手棋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经历了从单项应用、开发ERP、组建传感网感知生产的过程,前后投入近亿元终于瓜熟蒂落,2015年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通过工信部评定审核,并入选全省首批示范智能车间名单。

  “智能车间的核心在于传感网的建设。”无锡一棉董事长周晔珺介绍,9万多个各类传感器将数千台(套)设备串联成网,传感网覆盖成品、安全、电能、生产过程、环境等关键领域,实现了对生产状态、产品质量和能耗情况的实时监控。“现在大多数同行万锭用工在100人左右,我们只需要25人。”她说,智能化生产直接给企业带来了减员增效、节能降耗和质价双升的优势,由于面料质量过硬,尽管价格高出同业均价10%以上,不少国际一线大牌依然是他们的长期客户。

  和2000年相比,纱锭由11万锭增至60万锭,职工数由5000人减至1800来人,而今天的无锡一棉已成了年产值20多亿元全球最大的紧密纺纱基地。智能车间只是第一步。周晔珺透露,“十三五”期间,企业将继续投入3-5亿元用于技术改造,逐步建成一个生产设备互联互通、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物料传送自动化、产品信息可追溯、车间环境智能监控、资源消耗智能监控、设计开发与生产联动协同的智能化纺纱工厂。

  人民网记者从省经信委了解到,江苏通过省级示范智能车间的示范引领,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工业技术改造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去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2345.6亿元,增长25.6%;目前已创建的289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中,一线生产人员平均减少20%,人均产出水平平均提高15%。按照江苏布局智能制造的规划,到“十三五”末,全省将建成1000个智能车间(工厂),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过80%,大中型企业实现全覆盖,智能装备产业整体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