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概览 > 泰兴名人 > 正文

朱东润(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

2005-09-13 来源:泰兴网 浏览次数:

    朱东润(1896-1988),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世溱,泰兴县城人,明代福建巡抚、督师抗击荷兰侵略者朱一冯之裔孙。早年家境清寒,得族兄资助往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求学,甚得其师古文大家唐文治赏识与器重。中学二年级辍学,入文明书局作校对。民国2年(1913年),受俭学会之助至英留学。民国3年进伦敦私立西南学院攻读英国文学,听课之余,从事翻译,以济学费。民国5年驻英公使施肇基拟将其补为官费生,朱因反对袁世凯复辟,自动放弃此机,愤然回国。到上海任《中华新报》编辑,后至广西二中、南通师范学校任教。民国18年移教于武汉大学。翌年,闻一多邀讲中国文学批评史,东润特编写《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民国20年付梓印刷,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史专著之一,至今仍为当代学者所推崇和运用。民国22年《读诗四论》在《文哲》季刊上发表,其学力之精深、见解之新颖为世人瞩目。民国26年,抗战开始,武大教学被迫停止,冬,回泰。民国28年武大迁至四川乐山复课,东润绕道至校任教,并从事传记文学的理论研究和创作,成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民国29年,为唤起国人学习张居正不顾个人安危、以天下为已任、整理内政、抵抗外侮的献身精神,在乐山郊区写成中国现代第一部传记文学《张居正大传》,出版后震动了抗战大后方。民国31年任中央大学教授,次年,《王守仁大传》成稿,官办中正书居欲为之出版,东润不肯阿附显要,遂以拒绝。民国36年夏,因中央大学派系斗争牵连解聘,后至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任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江南大学、齐鲁大学、上海沪江大学等处任职。1950年秋,撰成《楚歌及楚辞》、《离骚的作者》、《淮南王安及其作品》、《离骚以外的屈赋》四篇论文,对《楚辞》作者及时代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陆续发表于《光明日报》后,郭沫若等著文批评,言词激烈,近似倨傲,东润未予论答,续写《“帝高阳之苗裔兮”疏证》、《史记·贾谊传疏证》二文。1952年院系调整,调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任系主任。1958年,完成《陆游传》等三部著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夫妇同遭迫害,东润被遣往宝山县农村劳动改造,夫人于1968年含冤去世。1978年获平反,仍主持中文系工作,东润赋诗“我是冯唐惭老去,每看腰袅着先鞭。”表述其老而弥坚、愿为祖国献身的执着追求,并欣然招收唐宋文学硕士研究生。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已84高龄。1981年秋,赴京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会议,任文科评议组成员,被确定为第一批文科博士生导师。1987年后,健康状况日差,仍坚持至最后著作《元好问传》脱稿,及博士生论文答辩通过,终因胃癌不愈,于1988年2月10日逝世,享年92岁。 

    东润从事教育70余年,桃李满天下,其高足弟子多为海内外知名学者。学术研究涉及众多领域,著作等身,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又精书法,其小篆根植于秦篆汉碑,风格苍朴超逸,尤为世人珍爱。原籍县城内有房屋24间,图书4000余册,系平时积累薪金与稿酬所购建,1982年后全部赠献故乡,作为图书馆以造福后人。生平著作除上述者外尚有《中国文学批评论集》、《史记考索》、《汉书考索》、《后汉书考索》、《陆游研究》、《陆游选集》、《梅尧臣传》、《梅尧臣诗选》、《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左传选》、《杜甫述论》、《王阳明大传》、《陈子龙及其时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