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先锋e评 > 正文

富民再起笔,“赈”兴写新篇

2023-06-16 作者:季俊峰 浏览次数: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为重点解决困难群众特别是农村脱贫人口、易返贫对象、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在家门口务工就业问题分批下达2023年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73亿元,预计将吸纳20余万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就业

  以工代赈,这是我国赈济事业古已有之的重要手段,指的是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劳动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1984年新中国首次采用“以工代赈”,迄今已走过三十九年的历史。

  坚守富民初心,推动乡村“赈”兴。以工代赈资金规模庞大,涉及项目区域众多,是赈济的有力工作载体,将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支持贫困地区实施了一大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仅2022年,各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和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已带动超过500万名群众实现就地务工,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作为参与式扶贫的重要手段,本次2023年以工代赈专项资金的投入,将为困难群众在家就业开启一扇大门,也必将为推动困难村居乡村振兴增添一份助益

  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展赈济工作,给人以尊严,传递国家温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多采用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诚哉斯言,通过劳动的方式给予赈济,推动了“输血式”脱贫向自我“造血式”的富民发展方式转变实践证明,正式因为困难群众的自觉劳动奋斗,才有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以工代赈,使得赈济不再是单纯的给予,而成为了报酬的获取,让人看见困难群众们自爱自信自强的模样。

  以工代赈的过程,也是训练困难群众工作能力的过程。依托项目,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将广泛用于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等新赈济模式,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的舞台。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的同时,为大量农村劳动者提供了急需而急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渠道犹如为鸟儿插上翅膀,以工代赈将为困难群众补足工作技能的双翼,将他们引入到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间。

  时代春风,吹彻富民新篇章。在赈济的途径上坚守“赈”的初心,让我们挺膺时代的担当,坚持把解决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以工代赈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