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态保护压舱石 共建美丽中国新盛举
11月6日,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展现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全貌。《公报》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保护修复的各个阶段,总结了2018年机构改革后的重大成就,并描绘了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决策部署。 从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就,并面临新形势:由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由工程措施向自然恢复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民众对优美环境的诉求日益迫切,《公报》的发布体现了全民对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期望,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凝聚了共识与力量。 创新宣传方式,共筑绿水青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保护关乎全民福祉,影响深远。要广泛宣传,深植生态保护理念,形成全民守护环境的共识。鼓励传统文艺作品创作,引导民众自发思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如纪录片《大国之树》探寻树与环境、人文的关系,引发观众深思;歌曲《梯田》讲述发展过程中的见闻,引人反思。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宣传渠道,使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与产业发展,为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法治生态网络。法治是生态保护的基石,要明确工作方向、理念、权责分配,确保生态保护工作在法治轨道上稳健运行。2023年,从制定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到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从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到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都体现了我国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体系的决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湿地保护法进行执法检查,推动湿地修复与保护监督管理,织牢生态安全防护网。 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提升生态产品价值。绿水青山是宝贵的财富,如何增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当前的重要课题。通过理论与实践探索,寻找新型发展路径。成功案例展示了可行之路: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林下经济”模式,实现种养游一体化,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推动区域间供需对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各地要持续进行深度探索,根据地域特色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同发展,提升绿水青山的魅力与价值,增强人民群众对于生态文明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