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聚焦泰兴 > 正文

电讯先驱于润生

2009-02-23 来源:泰州日报 浏览次数:

 

    于润生(1898~1987),字泽侯,1898年3月18日出生于泰兴城内西门工农桥14号,父底绩公,母季太夫人。润生先生“出生于读书世家,先世历代以诗礼传家”,他的曾祖父曾在涟水县当过教谕 (相当于县教育局长),父亲毕业于江阴南菁学院,并中过秀才,后致力于研求地方自治及创办学校,但身体欠佳,44岁时即去世,润生先生时年12岁。虽然家境贫寒,但润生先生学习成绩优良,历经铸材小学、南菁中学、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在南菁中学时曾连任级长。润生先生读书不讲究死记硬背,常常将要点记一记,出去转一转,便领悟了,因此,颇能把握老师讲的要点。润生先生国文、英语、数学、物理成绩都很好,他于1916年冬报考上海南洋公学预科插班生的经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当时考试时间是三天半,前三天都考过了,到第四天,天气太冷,润生先生精神实在支持不住,就没有参加第四天上午的法律、经济、法语三门功课的考试,这三科都是零分,即使这样,他的总分仍然是第二名。润生先生毕业后于1920年公费赴法留学,在法国巴黎高等电气(机)学校攻读无线电专业,该校师资力量很强,校长、监督都是国际知名学者,教授亦为一时之选,如居里夫人及其女儿、女婿其时均在该校任教。在法求学期间,润生先生成绩很好,曾应马可尼公司邀请,前往英国参观。马可尼虽然是英国的大发明家,但却是一位忠厚长者,毫无傲气,平易近人,他亲切接见了润生先生,他说的一段话,给润生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中国人学一样东西,不学则已,学了常能青出于蓝。”这番话给了润生先生很大的鼓励。

    1923年润生先生回国后在北京任京津无线电话管理员。由于他有良好的中文根基,学有素养,计划精密周详,故深得主管赏识和器重。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润生先生利用北平电话分局无线电话机,广播孙中山生前录音,开中国广播事业之河,同时在停灵地中央公园 (今中山公园)内架设播放机,使瞻仰遗容者能聆听中山先生遗音。

    润生先生是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中山先生 “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的遗训,一直被他奉为圭臬。润生先生对官僚作风,人浮于事,深恶痛绝,在他的文章中常看到他抨击民国初年 “北京衙门的陋习”,如 “上下午上班均极随便,向国外借款多取回扣,风月场中的官场丑史”,对那些 “依附军阀以图生存,学识方面既乏专长,施政方面更少建树”的高恩洪、吴育麟、龚心湛、常荫槐等人则公开批评。在这样的环境中,润生先生用“生活悠闲,意志消沉”八个字作为当时生活的写照,他认识到这里“并非青年人理想的服务地方,在那乌烟瘴气的环境里,人的上进心很容易消磨殆尽”。于是,润生先生毅然南归。

    1928年,日本侵略者阴谋在东北扶植新代理人,就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日本威逼张学良宣布东北“独立”,南京方面则拟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但双方之间没有电讯联系,无法沟通。于是,30岁的于润生被派往东北接洽电讯通报。

    当时,日本人对东北监视严密。润生先生奉命只身秘密出关,几经辗转,终于见到了张学良,完成了关内外通报任务。此举对张学良顶住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毅然于1928年底通电全国,宣告东三省结束分裂状态,完成国家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1933年,日寇进犯华北,局势紧张,而黄河两岸通讯困难,无线电通讯尚未十分顺畅。润生先生时任河南电话管理局长,遂在开封黑岗口埋设过黄河的水底电缆一条,另在洛阳铁谢口架设高空电缆一条,于1934年1月完工,极大地改善了黄河两岸的军事通讯联系。

    润生先生处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上不卑,对下不傲,从来不吹牛拍马。由于他刚正不阿,遭到不少打击,但从不气馁。他常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活得像个人,决不能趋炎附势,要有人格。”

    润生先生在工作中非常关心青年人,其老部属史习键在《怀念于润老》一文中说:“润老奖掖年轻后进,不遗余力”,“润老是位极讲究礼节的人,具有迎合时代潮流新思想新观念,同时也不忘记中华固有文化为道德伦理。对于青年人,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一向对部属所秉持的原则是以多鼓励替代苛责,我从未见其待人疾言厉色,总是谆谆加以劝勉,不失尊长的诚之切,爱之深。”

    润生先生在当时普遍腐败的环境中,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他的女儿于禄荪回忆父亲时曾谈到,“在那贪污猖獗,受贿横流的时期”,润生先生“作了多年的主管,却始终清廉自守,两袖清风。”他临终前对女儿们说:“我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产,很对不起你们。”但他的女儿们说:“爸爸,您给我们留下的太多太多,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就是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够我们用一辈子。爸爸谢谢您给我们树立的高尚形象。”

    润生先生一生勤奋好学,虽是理工科出身,但中文造诣颇深,经常赋诗填词,钻研书法,即使到了晚年,仍常泼墨挥毫。

    润生先生还是一个很重亲情的人,对母孝,对妻爱,对子女亲。

    润生先生对母亲的孝行,在家乡是广为人知的。润生先生工作经常调动,在北方时间较长,母亲耐不住北方天气,不愿到北方去同住,润生先生每逢出差南方的机会,总要绕道回泰兴探望母亲。调到南京、上海后,立即把母亲接到任所。其时,虽然润生先生自己也已过了不惑之年,但对母亲的每一句话总是唯命是从,从不稍违。他常对子女说:“父母养育之恩,不可一日或忘。特别是我,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千辛万苦把我抚养成人,我怎能忘记母亲的恩德。你们也要顺从祖母,不能让祖母生气,要让祖母后半生过得愉快。”正是由于润生先生对母亲的孝行,其母后半生确实愉快幸福。老人家临终时就曾说过:“我有这样的好儿子,我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

    润生先生对妻子可以说是恩爱相亲,相敬如宾,而且危难之中更见真情。抗战中,润生先生夫妇辗转来到重庆,这时,妻子得了子宫癌,得知这一诊断结果后,润生先生焦急万分,到处寻医觅药,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治好妻子的病。妻子病危时,润生先生日夜不离病榻,饱受着精神上的痛苦,经济上的重压,眼睛熬红了,人一天天消瘦却毫无怨言。

    妻子去世后,润生先生既是严父,更是慈母。住在润生先生身边的孩子,晚上外出,若归来稍迟,润生先生即令已是九十高龄,偏等到回归才肯睡觉,外地姐妹,如来信稍迟,则焦急不安,担心意外,足见先生爱女心切。他对子女从不溺爱,也从不声色俱厉地呵责,总是耐心地启发诱导,教育子女刻苦学习,教导子女自尊、自重、自爱,勉以做人之道,力促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临终前数月,还对从武汉去美的长女婉荪说:“我时时刻刻总牵挂着你们,生活不要要求太高,但不能冻饿,工作中不一定要出人头地,但不能自甘落伍,要奋进。”

    去台后,润生先生担任台湾泰兴同乡会会长十多年。润生先生虽然身在异乡,但心系故土,在晚年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由沈耘农教授协助,于1968年由台湾学生书局影印出版了光绪十二年版泰兴县志,共三册,润生先生并亲自作序。在序中,润生先生表明出版县志的目的是为了让世人都知道扬子江边号称鱼米之乡的泰兴县,让泰兴可以歌颂的先贤、足以景仰的史迹流传后世,更是为了让邑人阅后 “增故土之怀念,发思古之幽情”,思乡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在这里,润生先生表达了在台湾的泰兴人对故乡的眷念。

    1981年,旧金山孙曹伯先生将其所作 “策杖对孤山”国画影印本赠润生先生,先生作五言诗一首回赠: “策杖对孤山,孤山近吾乡,一别三十载,亲故永难忘……昨读曹伯画,隔水遥相望,如何能飞渡,日夕心傍徨,宿愿难遽偿,中夜倍悽怆。”

    润生先生的最后岁月是在美国加州圣荷西市女儿于禄荪处度过的。虽然加州气候四季如春,空气尤其清新,住宅屋前有女婿许绍本亲手种植的各色花卉果树,有赏心悦目的一片绿油油的草坪,屋后落地窗外是高尔夫球场,视野辽阔,景色秀丽。子女们为使老人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确实费了一番心机。但这一切却割不断老人的乡思乡愁。因思念家乡,润生先生曾作 《忆故乡旧居》一诗自慰,诗谓: “济川桥下水悠悠,夹岸柳系垂冕旒,三春杨花飞白雪,一弘清溪映碧波。学校铸材多奇士 (铸材小学在城内西大街,人才辈出,如张铁生等),家门照壁自封侯 (润生先生家门前有照壁墙,润生先生兄弟均以侯为字),儿时景物今异昔,想到故乡不胜愁。”岁月飘忽,往事不再,故乡的水,故乡的树,故乡的人,故乡的春天永远留在年已垂暮的海外游子的心中,水悠悠,思亦悠悠,愁亦悠悠,人为的分裂状态留给老人的是深深的遗憾、莫名的惆怅。 “何日见亲故,何日到家乡”,老人从心底里发出呼喊。 “花朝月夕恒聚宴,隔海遥闻春酒香” (《远道怀念早健会诸君子》),老人期望与诸故交旧友日夕相聚,但想像中欢宴的酒香只能隔海遥闻。据润生先生侄女于燕孙女士介绍,滞留美国期间,一有空闲,润生先生总喜欢将子女小辈叫到面前,谈些家乡的掌故及长辈们的往事,如数家珍,令人神往,虽已九十高龄,但记忆力之强,头脑之清楚,使晚辈都自愧望尘莫及。试想,润生先生如果能等到祖国统一的一天,和幼时的同学一起在家乡回忆往事,畅叙友情,共享天伦之乐该是多么的幸福啊。

    1987年10月15日凌晨3时20分,老人带着对葬在大陆的结发妻子的深深的怀念,在加州病故,终年90岁。

    润生先生生前未能回乡,1997年暮春,先生爱女于娟荪女士返泰,在侨办负责人陪同下,访问了旧居,拜会了故旧,谈到了父亲的乡思乡愁,并将其母亲的灵位设在西郊庆云寺。

    《重版泰兴县志序》

    抗战胜利还都之次年,内子朱蕙君旋里探视,将家中藏书之较为完整者悉运京寓。润时以复员伊始公务较繁,运来箱簏未遑整理,迁台后加以检视,经史子集杂然并陈,其中清光绪十二年版泰兴县志一书,更属完整如新,殊足珍惜。考地方志书所列,有史乘,有舆志,有传记,有诗词,举凡地方之名胜古迹、风俗习尚与夫忠孝节义各项遗闻轶事,莫不有详细之记述。邑人阅之,更足增故土之怀念,发思古之幽情。承友沈耘农教授之协助,将全部县志予以影印,卑得流传于世。庶乎世人亦知扬子江边号称鱼米之乡之泰兴县方位何在,过去足资矜式先贤与夫可以歌颂景仰之史迹又何如也。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