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聚焦泰兴 > 正文

小说小说,就是在小处说说

2009-06-07 来源:泰州日报 浏览次数:

    真正知道陆文夫这个名字,我还是在1981年9月的语文课堂上。我的老师从泰师第一届大专班刚毕业,对出生在泰兴县的陆文夫偏爱有加,谈到1956年发表的成名作 《小巷深处》、饮誉文坛的 《献身》、 《小贩世家》、 《围墙》等如数家珍,从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流淌着浓郁的姑苏风情,作品中主人公的遭遇,深深地烙在我们这些文学少年的心灵深处……

    《小贩世家》完稿于1979年10月13日,发表于 《雨花》1980年第1期,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是陆文夫 “文革”后复出文坛的一部代表作,真实地反映了苏州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遭遇。朱源达的人物形象,陆文夫在苏州30多年生活中,是非常熟悉的,几乎达到了可以呼之欲出的程度。

    “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踩着自己的脚印走”。这是1964年茅盾在 《读陆文夫的作品》时对他的小说的评价。茅盾的赞语成为当时36岁陆文夫的座右铭,在曲折和磨难之后,就有了 《小贩世家》这样的代表作。陆文夫曾说过,这篇作品,是对当今世界有所感触,然后调动起过去的生活,表现出对未来的希望而写出来的。

    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姓朱的世代做小贩的家族,反映出在社会变迁和世态面前的喜怒哀乐。30年小贩的辛酸经历,从 “割资本主义尾巴”到“文革”中被抄家、砸馄饨担子,通过生动而又形象的语言,将人物的思想际遭一一描绘出来,既是对极 “左”思潮的有力揭露与控诉,也为主人公朱源达一家从乡下返城,不想重操旧业,要端铁饭碗的思想埋下伏笔,由于铺垫得当,读来让人感到十分可信。特别是想让阿五准备考大学到高老师家 “找点复习材料”。高老师感叹的一番话: “到头来大家都想捧只铁饭碗,省心思,省力气。那铁饭碗到月也不会太满吧,可那锅子里的饭却老是不够分的!”而当他最后丢下馄饨担,端起 “铁饭碗”,我们在欣喜之余又有一种无名的悲哀涌上心头。人们读到这里,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力和思想的穿透力真是力透纸背。

    《小贩世家》写作发表30年了,至今读来感到相当有魅力,发人深省,可能跟它不仅有好的故事,生动的细节描写、白描式的人物描写等等有关,而更重要的是同作品有高度的生活概括力与具有穿透力的思想有关。当然,陆文夫小说中的思想,并不是由作者说出来的,而是由故事与形象暗示给读者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陆文夫的小说,是很讲究叙述艺术的。大概由于他长期生活于苏州,受到评弹艺术的熏陶,他的小说叙述中很有点评弹的艺术韵味:于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小贩世家》就很能体现这种叙述艺术的特色。一篇短篇小说,却要描述小贩朱源达30年漫长岁月中的经历,不是通常所用的倒叙、插叙等手段,也不曾采用现代派的意识流或主观剪接的叙述手法,而是用传统小说的写法,按时间顺序从头说来,看似平铺直叙,实则却叙述得曲折有致,步步深入。开篇时描述 “帮几个兼课太多的国文教员批改学生的作文簿,分一点粉笔灰下的余尘”的“高先生”在冬夜享受小贩朱源达馄饨送来的温暖,作者极尽细节描写营造氛围之能事,对小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这里,可以看作是小说的第一个跌宕之处。接着,叙述1958年后大跃进,反右倾、要消灭资本主义的东西,要抓小贩,朱源达被追得东躲西藏,“悠悠荡荡,行色仓皇,躲躲闪闪的,春天卖杨梅,秋天卖菱藕,夏天卖西瓜,冬天放只炉子在屋檐下,卖烘山芋。有时候还卖青菜、黄豆芽、活鸡和鱼虾,简直闹不清他究竟在贩卖什么”。这时, “高先生”迫于形势,再也不敢同小贩朱源达那么亲密无间了,规劝不成就拉开了距离,疏远了。这一部分,作者虽用的略写,但氛围、神态却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及至到文化大革命中抄小贩 “资本主义黑窝”场面的细描,朱源达被揪斗,家被抄,像活动厨房似的馄饨担子被砸,被揪斗后无穷无尽的交代与检讨……这一部分描述,大概占了小说整个篇幅的三分之一多一点,是小说的高潮处,也是小说叙述中最大的一个跌宕之处。那种对极 “左”思潮与极 “左”路线的控诉淋漓尽致,震撼人心!从上面的简略分析中,可以看出陆文夫是位讲故事的高手,也是叙述艺术的行家,他善于控制叙述的节奏,也善于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气氛,创造高潮。他曾戏称这种受评弹艺术影响的小说叙述艺术为 “糖醋现实主义”,也许可以这么来看。

    小说小说,就是在小处说说。 “小处”说得好,小说就写得好了。这是陆文夫先生生前说过的话,也可视为他一生的艺术追求。他的作品虽然注重的是市民社会,讲究的是日常生活。但那些丰富而生动的细节,真像江南的风光中那样妩媚动人。他自己一生中曾三起三落。他说三三为九,三中还有三,那是细节,三九二七,细节最丰富。由此,我们读他的小说,处处感受到精彩的细节。开篇处小贩朱源达挑着馄饨担敲竹梆子的声音: “笃笃笃、笃笃;嘀嘀嘀笃;嘀嘀嘀、笃笃、嘀嘀笃。虽然只有两个音符,可那轻重疾缓、抑扬顿挫的变化很多,在夜暗的笼罩之中,总觉得是在呼唤着、叙说着什么。”这竹梆子声,把冬夜里小贩卖馄饨给 “高先生”送来温暖的氛围渲染得相当浓烈。再有关于 “文革”中抄朱源达家时关于那个精致的馄饨担子的描写,还有关于那个竹梆子的描写: “我双手接过竹梆子,仔细打量:这是一块六寸长的半圆形的毛竹板,没有任何秘密,可是在朱源达手掌里却能发出那么美妙的声响;由于几代人的摩挲,手汗、油渍的浸染,那竹板乌泽发光,像块铜镜似的。”朱源达在家被抄、馄饨担子被砸之后,把这个传家宝送给 “高先生”收藏,因后来他们一家从乡下回城再次找 “高先生”借复习资料这个情节形成照应,因此这个细节描写也颇有意味。我们在读一些经典性的小说作品时,往往有这么一种经验,有时情节都淡化了,而一些动人的艺术细节却记得清清楚楚,读 《欧也妮·葛朗台》有这样的体会,读 《儒林外史》也有这样的体会。

    虽然从《小贩世家》开始,陆文夫的创作已有了明显的变化,他的笔下已注重将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深邃的历史感结合起来,“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力图挖掘历史文化的深层底蕴,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但现在来看,《小贩世家》仍可代表是这一思想的发轫之作。这篇小说,通过朱源达这个人起伏跌宕的一生,从而形象地启发我们:改革不仅是表层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动,而且是深层民族精神的蜕变。

    陆文夫虽然离开我们4个年头了,但他的作品,特别是 《小贩世家》这样的佳作,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其魅力在于 “小说小说,就是在小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