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聚焦泰兴 > 正文

古 井

2009-06-07 来源:泰州日报 浏览次数:

    “我们村的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似的。”

    这段文字出自 《古井》,曾经在小学语文课上读过、背过。文中描写的挑水场景,现在的小学生一定很陌生;可是,曾几何时,这样的场景,我们是多么熟悉啊。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老家元竹偏于泰兴东北,南面毗邻革命老区黄桥,北面与姜堰搭界。当时我们村庄就有这样一口古井,我不知道它始建于何时,但它的确一直在默默地为村里的家家户户提供着生命之水。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乡亲们在井边排队取水的情景;我还记得家里的那只大水缸,还有两只水桶,每天清晨,父亲肩挑水桶,来往几个回合才填满水缸,以满足全家老小一天的用水。

    80年代初,离我家十来米远的邻居,率先请打井匠在他家门口打了一口新井,邻居自然不再去古井挑水了,同时这口新井也惠及周围的人家,父亲每天挑水的距离也大大缩短了。两年后,父亲也请来打井匠,打了一口属于我家的井,从此彻底告别了祖辈们挑水吃的日子。打井匠住在我们邻村,父亲早就熟识他,把他请到家里,父亲等待了好多年。

    自从有了这口井,我家用水就方便充裕多了。炎热的夏天,打一盆清凉的井水洗洗脸擦擦身子,是那时再惬意不过的事情。我家门前屋后有一大片自留地,周围没有其它水源,抗旱不便,以前只能眼巴巴地寄希望于老天爷发发慈悲,快些降雨;家里有了井,父亲就和我打井水来浇灌庄稼。此外,井水冬暖夏凉。冬天打上井水,雾气腾腾,洗脸不但不觉得冷,相反还感到阵阵暖意。夏天井水清凉,有了剩饭剩菜,舍不得倒掉,又担心天热容易变质,那时没有冰箱,就把饭菜放到打水桶里,再把水桶放在井里,保鲜效果往往还差强人意。

    再说说读初中时寄宿在校的情况。面对全校几百名同学在饭期集中的需求,学校里的那一口大井根本就无济于事。所以无论是淘米,还是洗饭盒,或是洗衣服,大家都是在学校旁边的河里解决,学校也为此专门在河边修建了石阶,以方便学生。那时河水比较干净,并没有受到什么污染,许多同学挤在河边等待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90年代初在黄桥镇读高中时,我平生第一次用到了自来水,以后上大学,再到毕业工作,自来水对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

    但是,老家的父亲母亲用的一直还是井水。直到新世纪到来后,元竹也建设了自来水厂,村里的人家才陆续地接上了自来水,父母亲也由此过上了使用自来水的日子。

    如今,老家门口的井偶尔还会用到,但多半只是用于浇浇地而已。夏天太热,有空调房间呢;饭菜会变质,尽管放到冰箱里吧。那口曾经哺育了全村男女老少的古井早已不复存在了,只是在回忆过去时,才又重拾起有关它的记忆。古井已成为永远的历史,相同命运的还有曾经的职业——打井匠。

    其实,在祖国60年的伟大历程中,特别是日新月异的今天,渐渐消逝的又何止是古井和打井匠呢?与此同时,取而代之的新生事物,带给我们的则是崭新的生活和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