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聚焦泰兴 > 正文

泰州市探索可持续有实效精准扶贫路径

2017-10-18 来源:中国江苏网 浏览次数:

  兴化老区“两会”入户调查低收入户(资料图)。

  顾日升供图

  泰州实践

  砥砺奋进的五年

  □本报记者张仲明

  通讯员高春荣高放

  中国江苏网讯 “日子有盼头了。”十几年找不到工作的叶桂芳,终于又能打工挣钱了。

  昨天,在泰兴市姚王镇王家堡村远大家俬编织点,她正和一个女工合编一把椅子,因为腿部残疾,动作显得有点慢,即便如此,凭借计件拿钱,她一个月也能有2000元的收入。而之前,她所有的经济来源是每个月400元出头的残疾人补贴,整个家庭人年均收入不足6000元。而今,老伴儿也来编织点做工,老两口一个月最少收入4500元,今年就能脱贫。

  叶桂芳的亲身感受,正是我市扶贫攻坚工作逐步向纵深迈进的最好体现。

  确保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是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的一场硬仗。扶贫啃“硬骨头”,打赢“主攻仗”,全市上下以更加精准的行动,更加长效的机制,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让“富”民的种子生根开花。

  挂钩帮扶,富民之花遍地开

  靖江市生祠镇新义村今年发生了不少新鲜事。村部旁长满荒草的零星废地,摇身变成标准化厂房,为村集体带来9万元年租金。原本只会种地的20多名农户,在家门口新落户的企业里找到了日薪100多元的稳定工作。48户低收入家庭里,有工作能力的人员都进厂打工,身体残疾、年龄较大的,也被村里聘为“秸秆巡查员”、“村八位一体管护员”。一时间,原本的“穷村”里处处洋溢着创业、就业的好氛围。

  “以往救济虽多,但送不走贫穷。”新义村党总支书记陆章炳说,过去,一些机关部门帮扶注重“短平快”的输血式帮扶,村里始终没有内生动力。今年,在靖江市人社局帮助下,新义村建起了标准化厂房,有了这只“下蛋母鸡”,完成脱贫任务就有了底气。

  靖江市人社局为新义村增加“造血”功能,是我市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的扶贫工作正在从起初粗放式的“大水漫灌”向如今精准式的“滴灌”转变。今年的全市扶贫工作推进会还提出,充分集聚资源,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动员各类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群团组织、慈善机构及个人以多种形式投身扶贫事业,着力形成“领导重视、机关带头、企业行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秉承上述理念,我市各地打开思路,创新举措,富民的成果遍地开花。

  例如,挂钩帮扶兴化市沈公式镇沈南村的浩普投资公司在当地投资办企业,增加了地方税收,利润与帮扶村实行分成,同时吸引当地劳动力就业,实现了企业、地方财政、帮扶村和当地农民“四赢”。中海油(公司)、中国银行泰州分行会同挂钩帮扶的姜堰区白米镇昌桥村成立昌新为农合作社,组织村民生产蔬菜并提供销路,一方面让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另一方面在每天的销售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村集体收入。

  着眼长效,因地制宜壮产业

  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曾经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近年来,该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走上了集体经济强、百姓钱袋子鼓的康庄大道。

  祁巷村一组村民丁建兵10年前患上尿毒症,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为了帮助丁建兵摆脱困境,今年村里安排他和妻子到景区上班,每人每月工资1500元左右,加上享受其他扶贫政策,让丁建兵一家又重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如今,祁巷村有159个低收入人口通过旅游产业实现就业脱贫。

  事实上,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道路不畅,直到2011年祁巷村还是一个贫困村,村集体负债一度高达280多万。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帮扶推动下,该村在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上做文章,先后建成了集水果采摘、大型垂钓基地等娱乐项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基地。2016年,全村接待游客突破25万人次,三产总收入达11.47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

  外力帮扶只能起到推动作用,脱贫关键还得靠自身。市委农工办相关负责人说,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而言,坚持外力支持与内挖潜力相结合,才能实现早日脱贫并走上致富之路。

  近年来,我市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思路,探索可持续有实效的精准扶贫路径。在相关政策驱动下,各有关镇村士气大涨,积极因地制宜壮大产业谋求脱贫致富路。

  例如,泰兴市姚王镇镇企携手,以远大家俬集团为龙头,构建“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新机制。目前该镇已在下辖18个村居全面建立创业富民基地,组织低收入农户开展户外家私编藤加工,让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赚,确保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同时村集体经济也将年增5万元以上场地出租收入,全面实现“双增收”目标。

  问题导向,完善机制补“短板”

  扶贫和其他事情一样,存在一个“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即越到后来,剩下的贫困人口问题越难解决,或者解决的成本越大。泰州的情况也不例外,经过前几轮帮扶,稍有条件的村集体和个人都陆续脱贫解困。而往后要面对的都是一些“老大难”问题,单纯依靠一个政策、一项举措脱贫已不现实。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泰州的选择是树立问题导向,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完善机制,摸索新一轮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保障兜底等新路径。

  例如,针对今年在大走访中反映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突出问题,通过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我市已形成《泰州市低收入人口健康扶贫补充保险方案》,拟报市政府审核并组织实施。8月下旬,我市人社、民政、财政、卫计、扶贫、工会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实施市区困难群体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帮扶政策的通知》,明确将市区困难群体全部纳入基本医保,提高其大病保险报销和医疗救助补助比例,切实减轻困难群体医疗费用负担。

  同时,我市强化因人施策,确保惠民政策得到全面实施。例如,从今年7月1日起提高低保户的补助标准,市区及靖江市从上年的590元每人每月标准提高到610元每人每月,泰兴、兴化也分别从480元和470元的标准调到530元和520元;对农村五保户,各市(区)都提高了供养标准,调整到不低于7620元每人每年。

  此外,为建立健全精准扶贫脱贫长效机制,努力形成“资金不流失、干部不能腐、脱贫可持续”的监管机制,我市正在实施“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强化扶贫信息互联互通、扶贫资源有效整合、扶贫全程透明监管,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目前,该系统已进入试点阶段,预计近期将上线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