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聚焦泰兴 > 正文

泰兴“蝶变”:让绿色湛染江河两岸

2021-01-05 浏览次数:

  泰兴,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濒临长江,以化工起家,也因化工污染成为百姓眼中的众矢之的。

  1991年的春天,“东南西北中,处处是化工”是泰兴最真实的写照。

   泰兴大地,因江而生;靠水吃水的泰兴人,依靠丰富的水产品和水资源,在长江岸边生活了一代又一代。

   对于长江,泰兴既有感恩之心,也有担当之勇、保护之智。以经济开发区为主战场,泰兴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壮士断腕、刀刃向内”的勇气奋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大考中以过硬的成果守护好一江碧水,交出了新时代答卷。

   如今,走进泰兴经济开发区,昔日的鱼塘变湿地,船厂变森林,江堤变赛道,工厂变公园。沿着滨江镇的村干道走到长江边,这里已然变成了一片真正的绿洲,实现了生态的完美蝶变。

清退生产岸线 守护母亲河

  以前,化工产业让泰兴的河流变得“五彩缤纷”,空气变得“五味杂陈”。

昔日沿岸片区的造船厂

  回忆泰兴沿江岸线的整治,李大叔是很好的见证者。他从小就住在这里,他说,小的时候这里到处都比较破旧,废沟塘、杂草荒,家禽家畜到处逛;当时除了鱼塘,边上还有很多工厂,环境差的不像样,当地老百姓对这里都避之不及。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长江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下,泰兴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刀刃向内”的决心,迅速出台一系列“铁腕治江”政策,并投入约6.2亿元,将50%以上的岸线进行生态化修复。

  从落后产能清退,生态环境修复、人文环境提升等方面多管齐下,推动生产岸线向生态岸线转型。

  在实施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岸线修复以来,泰兴先后拆除6家小船厂、23个鱼塘、53座建筑物和构筑物,关闭小化工等企业20多家,启动建设长江生态廊道拓展区。项目面积约15平方公里,涵盖滨江镇新星村、芦碾村和虹桥镇崇福村、六圩村、广福村、三桥村。

   历时三年多,江边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在江边住了一辈子的村民们都感慨万分。

   然而,在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也有着说不清道不尽的艰辛。

  “面对整治和拆迁,一开始也会有很多当地渔民出现抵触情绪,毕竟渔民喜欢水,和农民喜欢土地是一样的。”泰兴市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工程指挥部负责人马书宁说,但当他们得知我们的“母亲河”正在受到严重的污染后,纷纷表示支持“退渔还湿”保护长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清退生产岸线并不意味着沿江岸线的整治结束,恰恰相反,这只是一个开始。马书宁说,要实实在在做到还绿于民、还景于民,让更多的老百姓可以临江观潮,感受长江的风貌。

打造“生态+”,让长江“绿意”奔涌

  “这两年长江的变化太大了,现在这里一江清水、两岸葱茏。人在堤上走,犹如在画中游。”当地虹桥镇居民说。

  泰兴市濒临长江,有着24公里沿江岸线。2018年,泰兴划出50%的岸线实行永久性保护,实施12公里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建设工程,做好“生态 +人文 +体育+ 科普”大文章。

   如今,站在江边上远眺,四周绿植环绕,长江壮美尽收眼底。

 如今绿色湛染江河两岸

   从洋思港至芦坝港段,当初的船厂、化工企业林立的1.8公里岸线已经栽满了成片的中山杉,挺拔、秀美的中山杉矗立在岸边,默默地守卫着“母亲河”。

   曾经“脏乱差”到现在的“美如画”,泰州实施了江滩清理、环境整治、江堤改造、场地修复、植绿建园以及内河水系沟通等一系列雷霆行动,让母亲河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融入‘生态+’理念,增加小游园,为百姓服务。同时,构建‘一带三区多点’的总体布局,并重点打造了四个‘变’。”马书宁介绍。

   从船厂变成森林、建成了20万平方米的中山杉树林;鱼塘变成湿地、总共恢复生态湿地3000亩,植树造林1200亩、绿化面积达280万平方米;江堤变赛道,对江堤进行拓宽改造,把它变成赛道,健康长江快乐奔跑;工厂变成公园,为百姓服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了营造水清景美的特色生态风光,泰兴将12公里生态林带划分为生态产业融合区、生态田园风光区、生态人文体验区,着力形成“一带三区多点”大江风貌,将长江岸线泰兴段打造江苏省内长江大保护的样板、水体治理的标杆。

  走在长江岸线泰兴段,大江风貌呈现眼前。一条生态绿色廊道已然成型,一部绿色转型“大片”正在生动演绎。泰兴真正做到了还江于民、还绿于民。

持续发力聚民生 为“美丽经济”添活力

  生态廊道为片区“增颜值”,铁腕治江则是为生态环境“多加分”。如今,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已经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还江于民后,当地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马书宁看来,长江大保护工作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

  “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只有让更多人知道长江保护的不容易,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才能构建保护生态最坚固的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马书宁说。

  2018年,生态环境部网站曝光了泰兴市滨江污水处理厂在长江边违法倾倒污泥的环境问题。

  痛定思痛,为深刻吸取教训,泰兴市在滨江污泥堆放原址规划建设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把原有三个污泥堆放点建成三个生态涵养池塘,同时建设生态警示墙、科普展示走廊和临江展望平台。

  “我们希望通过警示和科普相结合,发挥警示教育作用,着力唤起全市上下的生态环保意识。”马书宁说。

  一江清水入海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长江孕育了泰兴当地的文化和产业。
 泰兴在打造成美丽宜居家园、圩区生态田园、大江风貌游园中,探索出一条生态与产业共栖之路,不断为“美丽经济”注入新活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进,需要创新。如今,绿色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已经在泰兴沿江全面铺开。

   在告别污染型生产企业后,泰兴主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力推进绿色发展,规划大生态,提升沿江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绿量,让美丽生态转化成“美丽经济”,带动当地居民增收效益。

  不负韶华,未来可期。站在泰兴沿岸的江堤上,放眼望去,一幅“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民安居乐业,城市高度繁荣,可持续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