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泰兴新闻 > 正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专栏——城乡统筹就业 全民创业成时尚

2008-11-09 来源:泰兴电视台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马甸镇苏余村的王健荣,以前是一名驾驶员,帮别人开车。自主创业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今年年初,王健荣参加了劳动部门的创业培训。回到家后,他一心一意地从事起有机肥料的加工业务,这个农忙里,他的有机肥料供不应求,甚至出现脱货的现象,收入达到了以前的五六倍。

    如今,在我市象王余荣健这样,通过自主创业走上小康路的致富农民不在少数。今年7月,我市在创业指导、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社会服务 、政策引导等方面,又出台了多项鼓励农民创业新政。这些在八十年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管理处副主任何建国告诉记者:“80年代,我市农村劳动力在转移方面一是观点落后,宁可在家挨饿,不愿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怕外出务工,二是就业无门,主要受计划指标的控制。”

    不仅农村地区如此,在城区,即便想要就业,也要受到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劳动就业并不容易。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管理处副主任张俊章说:“80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当时劳动就业的模式主要是统包统配,一切由政府包办下来,劳动部门下达数量计划给企业,数量的主渠道是城市的待业青年,农村户口人员就业主要靠一些黑中介外出打工。”

    从1992年起,劳动者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的意识开始形成,摆脱了过去那种指令性计划安置的旧模式,劳务市场逐步形成,实现了企业用工自主、个人择业自由。何建国说:“到90年代中期,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意识到外出务工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人数成倍增长,但当时存在着空岗信息供不应求,外出务工无门,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技能,找不到就业岗位。”

    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和专业水平较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就业的瓶颈。从90年代中期起,我市大规模组织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优先培训农民,实行“菜单”式培训及“四包”培训,帮助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实行培训就业一体化。刘晓军是泰兴镇大生村人,几年前专门从事自行车修理,自从接受“四包”培训后,掌握了车工技术的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刘晓军说:“要学一门手艺是不容易的,首先要拜师,要学一段时间,但是现在在劳动局这种政策的帮助之下,我不花一分钱,能够把这门手艺学到手,而且能够学以致用。”

    在泰兴镇燕头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对辖区内就业及未就业人员的个人信息进行统一备案,同时将单位信息和个人信息录入软件系统,提供就业帮助和指导,及时为各类人员办理相关参保、转移及停保手续。从2002年开始,全市就建立并完善了市、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劳动就业服务系统,全市范围内所有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共用同一平台 ,使用同一软件,农民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平等享受到就业优惠政策和就近及时的公共就业服务。张俊章说:“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到哪里找工作,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放心工作,实现了就业、培训、维权、服务、保障的五统一。” 

    数据链接:

    就业总量扩大——1990年至2007年,全市从业人员规模由 13万人扩大到60万人,增加47万人。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

    30年就业年均增长1.8万人——30年来,全市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45万人,其中低收入家庭劳动力1万多人;

    2002年到2007年,我市共帮助3022名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

    2004年到2007年共发放小额贷款1120万元,让340多人实现再就业,并带动1700多人就业;

    职业培训蓬勃发展——目前,我市已建有60个培训实习基地。3年来,全市培训劳动力7.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