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泰兴新闻 > 正文

张育林在《新华日报·思想周刊》刊登署名文章

2017-02-24 浏览次数:

  (记者 蒋凯)2月23日,市委书记张育林在《新华日报·思想周刊》刊登署名文章《大走访,不能满足于下去了走过了》,现全文转载如下——

大走访,不能满足于下去了走过了

张育林

  自去年12月9日“大走访大落实”活动开展以来,泰兴市精心组织、立即行动、走深访透,取得了显著变化。过去是领导干部走一走,现在是党员干部全参与;过去是镇村“点”上访一访,现在是群众、项目、企业全覆盖;过去是有所侧重促一促,现在是难题短板齐用力。

  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有的把走访活动当成了“分外事”,存在着不主动、不积极,简单应付的现象;有的把走访活动当成了“形式账”,满足于下去了、走过了,存在着与群众感情不浓,走不深、访不透的现象;有的把落实看成是“别人的事”,没有主动想办法、拿措施,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在个别地方、少数同志身上存在,但如果不加以解决,必将对活动整体成效产生实质性影响。

  “脚步向下才能越走越稳”。新春上班第一天,省委、省政府领导就分赴各地开展“下基层、察实情、促富民”走访调研活动。在前不久召开的省“两会”上,省委李强书记又再次明确强调,要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开展“大走访大落实”活动,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城乡基层,走进千家万户,了解实情、办好实事。深入推进“大走访大落实”活动,已成为省委推进“两聚一高”的战略抓手,成为全省党员干部的“集体作业”。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大走访大落实”作为实现“两聚一高”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在责任意识上持续增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偏紧,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特别是依靠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难度仍然存在。发展中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接通地气、号准脉象,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赢得群众认可。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部分家禽家畜养殖大村,由于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造成养殖户和周边群众产生了不小的情绪对立。问题汇总上来后,经过相关部门的认真调研,形成了“户用蓄粪池+田头调节池+大田利用”的处理模式,既取得了群众满意的效果,又促进了规模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一尺才能准一分”。随着“大走访大落实”活动的持续升温,活动已经变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广大群众和企业已经提出了问题、诉求和意见建议,满怀希望地等待我们的处理、回应和答复。这张“答卷”答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最终成效,更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两聚一高”目标的圆满实现。答好这张“答卷”,关键是要走进群众、摸准群众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近一尺”,我们的政策才能“准一分”。想问题做决策,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感受”。群众反映的不少问题,我们已经出台过政策或者研究部署过,这些问题看似已经解决,而实际上并没有盖边沉底。在走访时,我们了解到分界镇一户居民因病手术,根据新实施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办法,他可以少负担近3000元,但相对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剩余的1万多元的医药费,他依然无力承担。因此,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我们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访”“条线访”,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小舞台也能有大作为”。近年来,虽然泰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总量在苏中地区不断进位,但群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还不匹配,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低于苏中地区平均水平,城镇居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黄桥老区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创新转型、创业富民较其他地区更为迫切。但创新转型、创业富民还面临着政策、服务、平台等多方面的问题,如何在“大走访大落实”活动中解难题、补短板,是考验我们每个走访干部智慧和能力的“试金石”。在姚王镇王堡村走访时,我们看到村部编藤加工点一片忙碌的景象,了解到不少困难群众特别是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士通过编藤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而且邻近镇村的党员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信息,也来拜师学艺,回村办起了编藤加工点,小小“舞台”唱起了富民增收的大戏。其实,对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来说,“大走访大落实”活动也是一方小小的“舞台”,通过这个“舞台”,我们可以把更多的致富项目、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切实把企业创新转型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群众创业致富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为打赢“两聚一高”主攻仗凝聚起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