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泰兴新闻 > 正文

财政账本彰显民生情怀

2021-03-01 浏览次数: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亮正在建设中的“双水润城”景观带时,年近七旬的谢国芳已经和几个老姐妹来到这里晨练,在打完一套太极拳、一一摆弄完公园里安放的各类健身器材后,她才神闲气定地回家。她告诉记者:“现在我每天都来这附近锻炼身体,这里有花、有景、有广场,还有健身器材,空气好、环境好,心情好,我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让谢阿姨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是我市送出的其中一件“民生礼包”———“双水润城”生态景观工程。去年,我市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基础上,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在群众“最期盼”的事上想办法,“最迫切”的事上下功夫,一件件“民生大礼包”正逐渐变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城乡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做大做优财政收入,夯实民生财源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就是抓投资、促消费的过程,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过程,也是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然而,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就必须以充足的财政收入为基础。2020年,我市财政部门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强收入形势分析研判,采取有力有效的征管举措,促进收入总量平稳增长、收入质量稳步提升。
  2020年,市财政部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多渠道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力求做到“应退即退、即征即退”,全年减免各项税费达60亿元。积极落实疫情期间扶持企业发展政策,全年减免和缓缴社保费8.76亿元,惠及企业7240家;办结房租减免1330万元,惠及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630家;加强财政贴息支持,帮助国家级疫情重点保障企业申请贷款1500万元,帮助省级名单内企业申请贷款10100万元,助企复工复产、抗疫情渡难关。同时,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累计拨付各类涉企奖励扶持资金4.1亿元,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发挥政策性信贷支持效应,累计为12家企业发放“苏科贷”5820万元;市级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累计为287家企业转贷649次,提供转贷资金33.07亿元,综合费率下调40%;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引导市管企业抢抓金融政策机遇,累计落实融资需求50.6亿元,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随着政策红利的应享尽享,我市财政收入稳步提升。去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5.43亿元,增长6%,各月收入均实现正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税收总量稳居全省第7、苏中第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全国百强县(市)排名第22位,较上年提升5个位次。同时,健全综合治税征管机制,充分调动部门和乡镇、园区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切实防止税收“跑冒滴漏”,三区三园和非园区乡镇工商税收增幅分别达9.3%、6.3%。
  倾力保障改善民生,温暖民心
  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我市财政依然优先保障民生工程的实施,采取小“财”大用、小“财”活用、小“财”严用,小“财”精用等措施,把财力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大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年民生支出88.8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
  人人创业奏响致富乐章。2020年,我市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累计拨付就业专项资金1.98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5亿元,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实施“政策找人”“补贴找企业”“资金找项目”模式,累计发放稳岗返还补贴6951万元,惠及企业5187家。推动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提行动资金4889万元,支持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就业矛盾、稳定就业局势。在教育惠民上,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超15亿元。全面落实各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学生资助、高考奖励、教师奖励性补贴等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残疾学生给予重点倾斜,确保“两个只增不减”要求落到实处;投入3.7亿元,大力支持黄桥新城学校、机关幼儿园分园、育红幼儿园龙河园区、实验幼儿园东阳园区建设以及各类学校改扩建,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水平。
  “有保障,少负担”一直是群众的愿望。2020年,我市围绕“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拨付4.8亿元,稳步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180元/人·月,实现“十一连调”;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600元/人·年,惠及70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710元/人·月,人均实际补差水平提高至577元/人·月。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机制,发放价格和临时补贴4774万元,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疫情和物价上涨影响。围绕“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履行医疗卫生财政投入责任,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10亿元,重点支持人民医院医疗综合大楼、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项目建设,支持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和消防系统升级改造;投入疫情防控经费1.2亿元、安排抗疫特别国债2.1亿元,支持提升全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患者不因费用影响就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小财政托起大民生,描绘的是一幅“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的和谐画卷,铺就的是一条为民、惠民、助民之路。(记者 周冰 通讯员 周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