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文体 > 正文

烧锅与刮锅

2010-01-28 来源:泰兴网 浏览次数:
    “烧锅”在民间是谁都知道的了,就是坐在锅门口,往锅腔里添柴火,把饭菜煮好。

    烧锅也不是太简单的事。在烧锅之前,先要“扒爆灰”,用灰扒子把灶膛里的灰清出来,扩大锅腔的空间,火才能燃得更旺一些。烧锅还要看灶上是煮的什么茶饭,如果是烧粥,待锅里滚了以后就要立即停火,否则就要潽,你用磨子来压住釜冠都不中,非要停止烧锅不可,还要掀开釜冠用勺子扬粥才行;如果是摊烧饼,那更得讲究些,先要烈火,继而文火,否则摊的烧饼就会焦黑,色香味均受到影响,只好“焦的打发烧的”;涨烧饼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文火,方能色香味俱全;如果是炒、煎、炸、熬、褒汤等等,则都有不同的要求。要看煮什么就烧什么草,例如蒸馍头、煮豆浆,则以硬质的象豆稭、玉米骨子等为主,这些草烧起来既旺又熬火,能使食物“一气呵成”,效果甚佳。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灶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烧锅煮饭的一整套工序已悄然改变。由蜂球炉子到煤气灶、由大铁锅到铝锅、电饭锅、电炒锅,烧锅方式已彻底发生了革命。在乡间,原始的烧锅方式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不过社会的发展可以想见,古老烧锅方式的消亡估计是难免的。

    与烧锅相比,今天的年轻人晓得什么是“刮锅”的就没有那么多了。一天三顿饭烧下来,锅膛里的灰差不多都满了。妇女们第二天早上起来烧早饭,第一个是扒灰,第二个就是刮锅。

    刮锅,就是把锅拎到大门外的泥地上,口朝下放平,一侧垫上很小的草把或小树枝,锅口和地面之间就有一道缝隙,方便刮锅结束时将锅拎起来。那时的铁锅大,一个五张头的铁锅,锅口的直径不下于60厘米。七张头的锅就更大些,更不要说十几张头的了。刮锅先从锅脐子(锅的最底部的圆圈)刮起,声音清脆响亮,庄上第一声刮锅的声音传开来,尚未起身的妇女们听到了,赶紧翻身起床,忙着扒灰、刮锅。于是庄上的刮锅声会接二连三,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宣布乡村一天的劳作又开始了。

    刮锅是一铲一铲的由锅脐向锅沿刮,锅底上留下一道道发亮的刮痕。刮下来的乌黑的灰,看上去也闪闪有光。刮锅的速度很快,主妇手臂上下闪动,响声嘎嘎相连,怪不得有人形容别人说话速度快“象刮锅似的”呢。刮妥了,提起锅来,用铲子在锅底下轻轻敲几下,发出“当当当”的悦耳声音,浮着的锅灰也掉了下来。这时,主妇们往往在那地面上黑黑的圆圈内用铲子角划上一个“X”字,也不知是什么用意。

    大铁锅常刮,省草省工。烧锅刮锅,人们世世代代如此循环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这样的生活方式将会进入历史的博物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