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党建 > 正文

《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专栏:虹桥镇公殿村党总支书记马桂良——敢拼才有出路

2015-11-13 浏览次数:
  (记者  周冰  特约记者  徐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怎样让老百姓更受益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是他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名村党总支书记,8年来,他带领村两委会成员,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富民步伐,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就是马桂良,因为“先做事再想钱、没有钱也要干”的办事风格,而赢得了“马大胆”的雅号。日前,当记者见到“马大胆”时,他正在公殿村1.8公里长的南北中心路拓宽改造现场查看。“这条路将被打造成虹桥新城南郊的一条景观大道,也是我们重建生态公殿、休闲公殿的开篇之作。”马桂良说,结合万顷良田项目征地动迁实际,今后的公殿村将不断放大滨江生态园的辐射带动效应,按照“农”字当头、特色为先要求,率先建成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绿色生态村,走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上任8年,马桂良和他的公殿村一直备受瞩目,通过扶持发展工业经济,打造生态休闲渔业,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公殿村已经连续7年夺得全镇三个文明建设综合考核一等奖,成功创建为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了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他本人先后被表彰为市优秀共产党员、市第三届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并于2013年被推选为泰州市劳动模范。今年6月,他再次被推荐为市第四届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并于7月底接受表彰。
创造动迁新经验
  “对于上级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我们党员干部从来都是不讲条件打头炮,不折不扣抓实效。”谈起2010年以来的5次征地动迁,马桂良依然是感慨万千。
  公殿村位于万顷良田项目核心区。虹桥工业园区组建以来,重大项目纷纷落地,重点工程遍地开花,新城建设不断加快,征地动迁工作成为镇村干部的重点工作内容。
  “征地动迁是推动长远发展的现实需要,所以必须全力支持。”但是,水清景美的家园即将被拆除,马桂良和大家一样,心中也是万般不舍。他从群众的眼神里,读出了对美好新生活的热切期盼。
  征地动迁过程中,马桂良始终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坚持换位思考的原则,设身处地地为动迁群众着想,逐户逐项地对评估单进行仔细核对;同时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帮助拆迁群众争取最大利益,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
  “做好征地动迁工作,尤其要胆大心细。既要敢于顶真碰硬、敢啃硬骨头,又不能私开口子、私自表态,更要细心服务动迁户。”马桂良说,多数动迁群众不是在乎多拿多少补助,而是痛恨不公平现象。所以,他和一班人始终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毫不动摇地坚持阳光拆迁,从“拆迁人口公示”开始,对评估价格、折算价和特殊家庭的照顾情况全程公开,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关键事项全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并真正做到“拆先拆后、拆穷拆富、拆强拆弱、拆官拆民一个样”,避免群众相互猜疑,加快了推进速度。
  作为公殿村征地动迁项目地块的副总指挥,马桂良始终按照园区党政负责人“质量第一、速度第二”的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实行阳光拆迁,一着不让地落实关键措施,不遗余力地服务动迁群众,因人而异地开展攻坚扫尾,又好又快地完成了各项征地拆迁任务,创造了征地动迁工作的“公殿模式”和“公殿经验”。整个征地动迁过程中,全村未发生一例上访滋事现象,真正实现了和谐动迁。马桂良还多次被邀请到滨江等地传授征地动迁工作经验,他的工作方法深受兄弟乡镇动迁干部肯定和好评。
打造生态新农庄
  征地动迁工作不仅让马桂良和村班子成员经受了责任的洗礼和考验,更让他感受到了村集体和农民增收的多重压力。
  近年来,公殿村累计动迁村民1000多户,占全村总数的三分之二;关停或迁移企业10家,目前仅剩4家工业企业正常运转。东迁之后的公殿村何去何从?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位于万顷良田项目区,这是我们的新优势;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这就是我们的新目标。”马桂良说,位于公殿村的虹桥滨江生态园,已经成为高效养殖、垂钓休闲、生态旅游胜地,并已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这更坚定了他发展特色农业的信心和决心。
  公殿村现有土地4000多亩,目前已经流转3000多亩。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马桂良扶持本村3名群众建起了3个家庭农场,促进了精品农业、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创办于2014年上半年的友庚家庭农场,流转土地近1000亩,建设了110亩核心示范基地,实施了“青花生——荞麦——甜豌豆”高效种植模式,并已成功入选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甜豌豆亩产2500斤左右。按照每斤2元的市场均价计算,亩产值将在5000元以上。农场还吸收了100多个村民正常务工就业,每人每天收入100元以上,目前这种模式正在向其他两个家庭农场推广辐射。
  为争创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马桂良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投资200多万元,将1.8公里南北中心路拓宽至5.5米,对全村水系进行了沟通完善,并对所有中沟进行了亮底清淤,统一绿化;同时增设了3台变压器,进一步改善了3个家庭农场的生产发展条件。
  围绕既定的观光旅游、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方向,马桂良还对全村的高效农业发展规划进行完善提高,将以南北中心路道为轴心,以农民休闲广场为依托,打造一条景观大道、一条景观河、一个生态小游园,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凉亭、廊桥和休闲、娱乐设施,引导未动迁群众有序发展农家乐项目,打造公殿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基地,与滨江生态园相得益彰、良性互动。
服务发展新常态
  6月份以来,位于虹桥工业园区的临港产业大道进入了紧张的路基施工阶段,计划于本月主体竣工。贯穿公殿村全境的临港产业大道建设工程,每时每刻都牵动着马桂良的心,只要有“情况”,他就立即赶赴现场,帮助化解困难和问题,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征地动迁以后,农村工作看似简单了许多,其实并非如此。”马桂良说,公殿村境内在建的重大项目多,重点工程多,引发的矛盾纠纷也比较多,对公殿村党员干部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才能在实践中锤炼队伍、提升能力,才能无愧于肩头的责任和使命。”
  总投资10亿元的宏峰新材料项目和临港产业大道建设工程开工之前,公殿村施工地段一批土坟需要迁移,但是园区的经济补偿到位之后,相关农户还是“一个看一个”,生怕坏了自家“风水”。马桂良和村两委一班人连夜登门,逐户劝说,并组织了专门的服务队伍,成熟一个迁移一个,确保了临港产业大道按时开工;6月底开工的圣达产业园,同样位于公殿村境内,马桂良提前介入,逐户排摸相关情况,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为项目开工扫清了障碍。
  服务企业,促进发展,是马桂良的“必修课”。除了带头加大技改投入,加快转型升级,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他还加大了对其他3家企业的帮扶力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上新品、拓市场,目前产销两旺。
  迁离本村的1000多户动迁群众,一直让马桂良放心不下。目前,公殿村仍有1000多名动迁群众寄居在过渡房内,这让马桂良更为牵挂。马桂良强化了与中心户长、村民组长的联系,定期深入到动迁群众的临时住所,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对于子女即将成家、老人突然患病的动迁户,马桂良千方百计帮助协调争取,让100多户情况特殊的动迁群众提前圆上了新居梦;对于遭遇重大疾病和变故的动迁群众,他总是尽己所能给予帮助,自掏腰包进行慰问,每年支出总额都在两三万元左右。
  绿树、阡陌、红瓦;小桥、流水、人家。曾经的公殿,已经成为记忆中的一种符号。但在马桂良眼里,更加秀美怡人的绿色画卷,已经在公殿的土地上舒展开来。他和每一个公殿人,都是这幅长卷上的一根丝线,正在用智慧和汗水,为大地着色,为公殿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