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经济 > 正文

系列报道《稳中快进、逆势上扬》之二:“新”字当头,引领产业特色化攀升

2013-01-10 浏览次数:
   【新闻回放】去年7月26日,在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张兆江作了题为《坚持特色发展、率先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提升稳中快进的发展势头》的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更加注重转型发展,加快提升实体经济发展层次。始终坚持快增长与快转型互促互进,着眼于强化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更加注重引导实体经济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成功转型之路、特色发展之路、跨越赶超之路。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工业运行下行压力增大的趋势和日益加剧的要素制约,如何实现泰兴“跨越发展、领先苏中”的目标?唯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而且快人一拍率先转,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将经济发展的困难期变成争先进位的机遇期。

  转型升级向何方转,如何转?“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是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市委书记张兆江介绍,我市坚持以培育产业特色为发展取向,继续做好“无中生有”和“放大亮点”的大文章,创新转型升级路径,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调整园区体制,以“一区四园”为平台,进一步加粗接长产业链,引建新产业链,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去年,更是注重科学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以特色发展和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新”字当头,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一手抓项目开发、一手抓存量盘活优化,突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狠抓传统产业提升,做特支柱产业,持续累积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与之相配套,先后出台了《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主导产业强体计划》、《优势、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关于推进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文件,以加大规划引领和政策激励。

  无中生有,集聚四大新兴产业

  如何做好“无中生有”和“放大亮点”的大文章?市经信委主任张河介绍,早在几年前,市委、市政府顺应全省转型升级的趋势,结合我市产业结构、产业基础以及区位优势,就出台了产业转型升级“468计划”:着力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设备、高端装备制造等“四大新兴产业”。

  为迅速培育新兴产业,抢得发展先机,我市对新兴产业项目,优先办理审批、供给要素、政策扶持、考核加分,优先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对新上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项目投产后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按比例给予奖励。

  【新闻回放】去年7月初,市一鸣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年产1800吨新型蛋白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作为全市第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被列入2012年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500万元。

  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7398万元,采用创新的发酵用菌种培养方法,以发酵过程控制技术优化发酵工艺,提高酶制剂生产技术水平,实现微生物制造谷氨酰胺转胺酶的产业化,满足国内企业对新型蛋白酶的需要。

  去年,全市实施的61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新兴产业类项目23个,总投资12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9亿元。

  错位发展,凸显园区特色品牌

  “特色就是生命力、竞争力。我们致力于把‘一区四园’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有能量、有级别的高品质特色园区。”张兆江介绍,我市坚持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加快推进园区发展提升的重要抓手,培育规模优势,彰显产业特色,增强园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其中,突出培育园中园,大力打造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虹桥新兴产业园、医药原料药科技产业园,城东环保科技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六大特色产业园”。

  为引导园区、乡镇(街道)走出一条差别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去年初我市下发《关于明确2012年乡镇(街道)目标管理特色项目考核内容的通知》,进一步加大乡镇(街道)目标管理考核差别化考核力度。其中,乡镇坚持“一镇一业”,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以“专、精、特、新”增强竞争实力。

  【新闻实录】近日,记者在位于虹桥工业园区的江苏方泰超纤革业有限公司采访时了解到:到目前,公司已建成22栋生产厂房,20条干湿法生产线已经投入生产。该项目总投资28亿元,上马50多条超纤皮革、PU合成革生产流水线,同时生产PU树脂、色料等产品。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全年国税开票销售突破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20%,稳坐世界制革业“头把交椅”。

  经过连续四年的强势推进,在一批产业重大项目的支撑下,市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全球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基地”和“省重点物流基地”、“省化工新材料特色园区”,虹桥工业园区、城东工业园区分别获批“省医药原料药科技产业园”、“省环保科技产业园”,黄桥工业园被认定、命名为 “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绿色新型环保材料产业基地”、“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获批“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去年1至11月,“一区四园”实现开票销售478.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29.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2%和34.9%,占全市工业开票销售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达74.7%和63.5%。

  高端化,放大支柱产业优势

  面对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如何在新形势下迅速攀升,进一步凸显比较优势、放大亮点?针对我市产业特色和基础,市委、市政府提出,以高端化、专业化、精益化为追求,加快发展减速机制造、船舶制造及设备、电子电气、油脂加工、医药及包装材料、汽摩配件、乐器制造、牛仔布织造及服装加工“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八大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总量达1300亿元。

  张河介绍,在推动化工、机电、医药产业这三大主导产业高端发展上,我市明确化工产业以精细化、集聚化、低碳化为发展方向,接长接粗氯碱、油脂、煤焦油化工和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链,重点向化工新材料方向转型;机电产业重点以智能化、微型化、系统化为发展方向,通过技术创新、重大技改、高位嫁接、战略重组等途径,培大培强变速器、船舶制造及配件等产业链;医药产业重点以生物化、绿色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和扩大中成药生产规模,提升产业档次。

  【新闻实录】位于黄桥工业园区的华诚机电公司在汽车配件产品遭遇外贸“寒冬”的情况下,积极与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等合作,成功开发出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于去年取得中国安标中心颁发的安标证书,实现了由“加工型”企业到“制造型”企业的转变。

  据介绍,我市对于机电产业等传统、支柱产业一方面通过引进高端项目,一方面加大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技术创新、开发高新产品、重大技改,加快转型升级,增创发展优势。

  【新闻回放】去年9月8日上午,我市举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报告会,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石照耀等两位专家教授应邀来泰授课,对我市装备工业尤其是减速机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石照耀指出,要让泰兴减速机产业持续发展,就要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减速机企业要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强化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主攻风电、核电等高端产品市场。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建设技术服务平台和检测平台,助力减速机企业抢占技术高地。

  泰来减速机公司致力于差别化发展,以专业化、特色化实现高端化,引进了一批高精尖的生产、检测设备,成功研发了TAL回转卷扬减速机、高铁桩机用三环减速机、水泥搅拌站用PM系列减速机等九大系列矿用减速机,抢得市场先机,赢得快速发展。

  战略重组、高位嫁接是我市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的一大重要途径。我市积极引导企业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及央企,以股权换技术、换市场、换发展,实行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联合、并购等战略性重组。

  【新闻回放】去年9月15日,市圣达铜业有限公司与远东控股集团成功签订投资5亿元的股权转让暨增资扩股协议,其中由远东控股集团的三普药业出资控股圣达铜业60%的股份。至目前,远东控股集团已注入资金4200万元,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并计划投资10亿元,实施高铁电车接触线和承力索项目的投产与扩产,使圣达铜业在5年内达到30亿元的规模。

  继前几年成功实施春之谷、航联电连接器、永志电子“攀大附强”后,去年又促成国盛稀土与中铝集团、万德化工与中化集团、宏大特钢与首钢等的高位嫁接和合资合作。

  去年,我市化工、机电、医药产业稳中有升。医药化工中,去年1~11月份,江苏济川药业集团实现国税开票销售21.8亿元,同比增长18.88%;江苏春之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实现国税开票销售3.89亿元,同比增长34.1%;施美康药业公司实现国税开票销售1.36亿元,同比增长48.2%。至目前,化工、机电、医药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已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0%以上。氯碱、塑胶等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链已经形成,规模达300亿的煤化工产业链正在打造。

  对于提琴等传统产业,则积极引导开发新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不断提升产业和产品层次,创建、提升品牌,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加工转型,造就品牌产品、行业巨人、特色集群。泰兴维娜三信时装有限公司在轻纺工业中一枝独秀,去年1至11月份实现国税开票销售1.99亿元,同比增长98%。

  【短评】放大优势,以“特”制胜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当前,产业结构趋同是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发展壮大区域经济一定要避免跟风现象,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此,区域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发挥本地资源和区域等比较优势,发展有竞争性的特色产业,以“特”制胜。

  通常所讲的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就是经济区的经济,突破行政区的限制,置身于一个更大区域,或地级市,或苏中、苏南、苏北片区,甚至是全省范围内,来战略性地定位自身较具特色的产业分工,进而发挥比较优势,打造有地域特色和竞争力的特色经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思路,变特色为规模,变特色为效益,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转型基础在传统产业,最大空间在新兴产业。就我市而言,打造特色产业,必须坚持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将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工业经济工作的重头戏,同时兼顾抓好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 在转型中增创特色、在升级中放大优势。(记者 常斌 特约记者 张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