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经济 > 正文

承接产业转移 服装项目出现“井喷”态势

2010-06-18 浏览次数:

    今年来,苏南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服装产业大举北上。作为承接转移的桥头堡,我市各地服装项目出现“井喷”态势。不少乡镇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便聚集起上百家服装企业,大有异军突起之势。

    元竹宾馆的院内有一幢楼以前是浴室,今年5月,一名苏州客商对这里进行了改造,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一家拥有60多名员工的服装厂。

    据了解,这家服装企业正式投产才40多天。眼下,正在赶制一批发往日本市场的休闲裙。由于生产任务紧,企业出台了专项奖励措施,防止工人脱岗。

    今年上半年,在全市各地,尤其是中东部地区,大大小小的服装企业蜂拥而至,由于苏南产业转移而引发的传统服装产业的兴盛让人目不暇接。新街镇盛佳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维吉告诉记者,目前在苏州,服装产业普遍在向苏中、苏北以及安徽这一带转移,仍然坚持在当地生产经营的服装企业已不到二三成。

    分析人士认为,我市是传统的劳动力密集输出地区。之所以成为传统服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主要是因为地方缝纫工资源丰富,通过分散生产,有助于降低整个服装产业的生产成本。

    【新闻链接】低质态竞争 规模服装产业陷入“重围”

    服装产业转移项目盘活了大量闲置厂房、增加了农民非农业收入,同时也为所在乡镇贡献了一定的经济增量,但这些面广量多的“迷你型”服装企业低成本啃食劳动力资源,对我市一些规模较大的服装企业形成了不小冲击。

    位于新街镇杏陆村的一家服装厂是2002年开始创办的,到现在已经换了三任经营者了。

    新街镇杏陆村伟盛服饰有限公司每年生产裤子30多万条,产品主要出口韩国市场,年加工产值大约在300万元左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的大部分服装企业,特别是今年新上的一些规模较小的服装企业都没有自主进出口权,所接订单多为二手单,甚至三手单,利润十分微薄。但由于管理相对宽松,运行成本更低,距工人家庭更近,因此对熟练缝纫工更有吸引力。记者注意到,在一些规模较大、开办时间较长的服装企业,空岗现象比较严重。

    盛佳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维吉介绍,影响产量的主要是工人,劳动力资源不是很足。企业只能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人待遇,把工人吸引过来,提高产量。

    大企业为什么没有小企业有吸引力呢?分析人士认为,我市规模较大的服装企业,虽然从经济总量上,有的甚至已排进了全市60强,但从运营质态上来看,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服装产业,其竞争力与其他服装企业还没有本质的档距。

    【新闻评论】自主品牌  传统服装产业升级“瓶颈”

    有人将产业转移比作江潮,意思是说,今天席卷这里,明天又将转移到别处。的确,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不断加速,落户我市的服装企业数年后肯定还会向其他劳动力更低廉地区转移。但问题的关键是,江潮过后,是连水带泥席卷一空,还是大浪淘沙,终会留下一些真金白银呢?

    三恩时装有限公司2006年落户我市广陵镇,2009年实现内外销开票销售8000万元左右,经济总量在全市服装产业中名列前茅。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除为日本客户贴牌生产各类中高档时装外,自己也推出了安乃一女装品牌。去年,这个品牌女装实现销售产值4000万元,占到企业经济总量的一半。三恩时装有限公司厂长钱建飞告诉记者,做贴牌利润都被销售这一块提走了,企业赚的是加工费跟面辅料的差价。但是自主品牌销售的差价就被自己赚回来了,所以做自主品牌和做贴牌的利润空间完全不一样。

    业内人士指出,传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战略,希望在于有投资能力的规模服装企业。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市经济总量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服装企业有10家,全市排名在前60位的外贸企业中,有十二家服装企业。但至目前为止,已具备品牌开发实力的企业大部分仍处于服装加工基地的阶段。

    业内人士指出,服装加工业务可分为二手单、散单、贴牌加工、自主品牌四个类型,唯有自主品牌位于微笑曲线的峰部。广东、苏南一带,在服装产业转移出去后,都留下了不少有自主品牌的服装企业。因此,在眼下服装产业兴起的时期,引导我市有实力的企业摒弃低端竞争,走出微笑曲线底谷已成为当前推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