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经济 > 正文

一区四园:跨越发展的先导区

2011-01-06 浏览次数:

    (记者 马宏飞)【现场】日前,记者在经济开发区泰州联成塑胶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PVC项目施工现场看到,控制室、仓库等配套设施已经竣工,生产车间及相关土建工程正在加紧建设。项目负责人陈枝炎告诉记者,该项目总投入9600万美元,目前已有部分生产设备进场安装,将于4月份建成投产,年可实现销售10亿元。

    深入“一区四园”采访,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忙碌的施工景象:

    在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0亿元的沙桐煤焦油深加工及粗苯精制项目,总投资10亿元、年产32万吨丙烯酸的裕廊化学项目等10多个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均在加紧建设之中;

    投资24亿元的鑫福造拆船和金属加工物流项目、投资10亿元的天脉科技设备项目等20多个工业项目正在虹桥工业园区内加快推进。其中,鑫福造拆船项目的2、3号码头已经竣工,2号船坞江堤外侧也已建成。整个项目将于年内竣工,年可实现销售50亿元以上。

    同样,在黄桥工业园区,由上海客商投资2.3亿元的19层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大楼已开工建设;引进南京专家投资兴建的康桥科技创业园已成功引进4家科技企业入驻。金门浯江高粱酒、华霖电器、星鑫环保分离设备、百汇农业生猪屠宰加工等数十个项目也纷纷在城东工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落户并建设。

    据市重大项目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开工建设的140多个3000万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九成以上集中在“一区四园”,园区的磁场效应充分凸显,完成的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园区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重大项目的承载区、优势产业的集聚区、税源经济的积蓄区。

    【声音•决策】

    加快开发建设大园区。园区是项目、企业、产业的载体,也是“学赶苏南、跨越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全市强。要以超常之举、非常之策,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在开发模式、管理方式、运行机制、人才引进、干部管理、收入分配、机构设置等方面大胆采取特殊灵活的政策措施,使“一区四园”真正成为全市优势产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税源经济的积蓄区。——2008年8月6日,市委书记张兆江在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我市曾有16个乡镇工业集聚区,“小而散”的园区发展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土地和公共设施资源,而且造成了园区产业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激烈,规模产业、优势产业难以形成。为推行“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工业化发展理念,2008年12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调整完善工业园区体制机制的意见》,对园区管理、分配体制及乡镇考核办法作出重大调整,对乡镇工业集聚区进行资源整合和产业归并,将优质资源向园区倾斜。同时,《意见》指出,对园区以外的乡镇不再供地,一律采取“飞地”政策进入“一区四园”。

    【精彩之笔】

区镇合一,区镇并行

    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对省级泰兴经济开发区、虹桥工业园区、黄桥工业园区、城东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管理体制作出重大调整,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做到领导力量向园区集中。其中,泰兴经济开发区、虹桥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分别明确一名市委常委或副市长兼任园区党工委书记,黄桥工业园区和城东工业园区分别明确一名市委常委联系。同时,做到优秀人才向园区集聚,开发优惠政策向园区倾斜,并对园区的考核政策、分配机制作了调整。

完善功能,构筑跑道

    近几年,“一区四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都在20亿元左右,其中,2010年达25亿元,不仅提升了园区的整体形象,也为园区承载大项目、好项目的落户构筑了跑道。其中,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二期、企业集中办公区综合楼、8万平方米安置小区、实验学校、公共管架二期等重点工程全面建成;虹桥工业园区六圩港内港池、三桥港物流加工片区、10万平方米安置小区等工程相继开工,园区框架初步显现;黄桥工业园区已建成的4平方公里核心区内“九通一平”全部到位,“五横五纵”的发展框架已经形成。城东工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内的道路、污水处理、安置小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加速推进。

错位发展,打造特色

    按照“规划引领、业态升级、空间集中”的思路,“一区四园”按照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趟出了一条集约集聚发展、各具特色的“星光大道”。

    泰兴经济开发区按照功能定位,将开发区划分为精细化工园区、高科技园区、港口仓储物流区及综合服务区,并以发展精细化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规模企业集聚、优势产品集中、主导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已有近百家国内外化工企业入驻,并已成为“全球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基地”和“省重点物流基地”。

    虹桥工业园区高起点规划并重点打造四大产业片区,即:冶金机械装备制造(船舶)产业片区、医药原料药产业片区、临港产业片区和新兴产业片区。目前,进园企业380多家,形成了船舶制造、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等主导产业。2010年,园区已获批为“中国医药城原料药生产基地”、“省医药原料药科技产业园”和“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园”。

    黄桥工业园区是“团中央青年实训基地”、“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园”。去年银杏节期间,又被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认定为“中国新型绿色纤维材料产业基地”。到目前,进园企业125家,其中外资企业5家,初步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乐器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二氧化碳开发利用为主导,物流仓储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

    农产品加工园区是江苏省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园区,是“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省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 “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形成从技术研发、种苗繁育、规模种植到精深加工、市场交易、仓储物流、生态旅游、创业辅导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城东工业园区确定了工业区、仓储物流区、商业服务区和园区服务中心“三区一中心”的园区布局,充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机械、电子、新材料和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科技、环保型园区,已建成“省环保科技创业园”。

    【声音•建议】

    刘荣华(市委常委、副市长、虹桥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一区四园”总体呈良好发展势头,正处在提升、跨越阶段,建议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举全市之力支持园区建设,在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再创新,在配套园区发展后劲上再加强,在各类要素的支持上再倾斜,推动园区更好更快发展。

    吴伯元(市政协委员):“一区四园”应以特色为生命力,进一步完善产业定位和建设发展规划,坚持产业招商,提升园区的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社会贡献率。

    【声音•展望】

    黄红旗(副市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滨江镇党委书记):经济开发区将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围绕“五年双倍增”计划,着力做好提升化工产业、集聚和扩大新兴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三篇大文章,早日建成“千亿园区”。

    孙群(黄桥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黄桥镇党委副书记):我们将以黄桥小城市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重点发展汽摩船装配套制造业、环保纤维特色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木制品产业,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顾刚(城东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姚王镇党委书记):园区将采取“政策随着项目走”的办法,重点发展传动机电、环保节能设备、轻工、新材料及具有地方特色资源优势产业,打响省级环保科技创业园的品牌。

    黄宗岳(农产品加工园区管委会主任):园区将着力做好大项目推进、大平台建设、大带动示范“三大”文章,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技术开发、规模生产、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商贸服务“五位一体”的特色产业链。

    【评论】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建设大园区,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四大发展战略”的主要路径之一。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一区四园”已发展成为我市重大项目的承载区、优势产业的集聚区、税源经济的积蓄区和科学发展的先行区。

    市委书记张兆江在多个会议、多次调研中指出,全市上下必须坚持“四大发展战略”不动摇,举全市之力支持“一区四园”发展,并要求“一区四园”根据各自的基础和优势,加快集聚特色企业、培育特色产业、打响园区品牌。

    一个没有特色的园区,是没有生命力的园区。值得可喜的是,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一区四园”产业特色明显,分别摘得了国家和省级命名的各具产业特色的“金字招牌”。其中,经济开发区还成为“全球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基地”,黄桥工业园区成为“中国新型绿色纤维材料产业基地”。

    特色就是生命力,牌子就是竞争力。“一区四园”要充分发挥各自金字招牌的品牌优势,加快推进园区转型,着力从偏重引资向引资、引技、引智融合发展转型,从规模数量的外延发展向质量效益的内涵发展转型,从偏重依靠优惠政策驱动向综合服务功能提升转型,从同质化、低端化的产业结构向特色化、多层次布局转型,努力把“一区四园”打造成新兴产业的领跑区、新型人才的集聚区、新的体制机制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