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泰兴网欢迎您!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经济 > 正文

分界工业劲演“凤还巢”

2011-03-11 浏览次数:

    (记者 马宏飞 特约记者 徐明 通讯员 丁卫)分界镇地处我市东部边缘,与南通市如皋搭界,从宁靖盐高速下来,还得再向东驱车15多公里才能抵达。由于地处偏远,该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上世纪90年代初,镇上很多人把富起来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全镇劳动力2万多,每年有1万多人外出务工。

    然而,从2007年开始,这一现象悄然发生了逆转,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纷纷回乡创业,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年均新增企业达60多家。该镇给这一现象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凤还巢”。镇党委书记谢红官说,“农民工外出务工不仅赚到了钱,而且学到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观念,这些都为他们回家乡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返巢凤’,是打工带给镇里的最大财富,为全镇的工业经济增添了后劲和活力。”

    长高路,每隔50米就有1家企业

    分界镇境内有条长高路,由分界的长生集镇通往如皋的高明集镇,东西长约5公里。昨天上午,记者由东往西采访发现,每隔50米,就会出现1家企业,有做服装的、有做木材加工的,一路数过去,足足有几十家之多。
路的最西头,是分界镇最大的服装企业——泰兴晨雨服饰有限公司。企业由该镇首个返乡农民工王建山创办。

    1995年,高中毕业的王建山加入外出务工大潮,在无锡一家纺织企业打工,从基层的缝纫、裁剪工,到后来的企业副厂长,凭借坚韧的性格,成长为一名年收入10万元左右的高级打工者。

    “那时做缝纫工,厂里没有空调,工作时汗珠就像小虫子在身上爬,一天下来没有一件干衣服。”也许是对打工艰辛的深切感触,每当回乡过年看到上千人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情景时,不由地惺惺相惜。

    2005年,王建山毅然放弃外乡企业高管职务,返乡创业,他的愿望是:在家门口圆创业梦,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就业,不再过外出务工的酸苦日子。

    凭借打工时积累的财富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王建山的企业越做越大,不仅年纳税超百万元,而且吸纳当地劳动力近千名。

    与王建山相比,作为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陈书莲对创业有着新的想法。

    去年29岁出头的陈书莲和丈夫一起辞去了上海一家纺织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工作,投资数万元,在长高路旁自家的二层小楼里办起了服装代加工企业。陈书莲告诉记者,与在上海打工相比,现在辛苦多了,不仅要自己缴养老保险,还得跑货源、跑销售,有时晚上为了赶工,夫妻二人不得不亲自上阵,常常加班到半夜。

    家里人认为他们有点傻,可在上海打工“见过世面”的陈书莲认为,随着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是大趋势,结合现在农民工不愿让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的心态,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乡镇更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好地方。不仅如此,夫妻二人还挤出时间学习企业管理,“服装加工门槛低,现在先从服装做起,虽然辛苦一点,    

    但可以在短期内多攒点钱,多学点东西,随着国家鼓励‘全民创业’,将来创业条件和空间、机会更好、更大、更多。”年轻的陈书莲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培训大楼,镇里“最值钱”的建筑

    在分界镇区,一幢四层的劳动技能培训大楼,显得很醒目。

    这栋大楼很“值钱”。2007年底,分界镇可用财力刚过千万。而那年,该镇拿出近百万元,修建了这座培训大楼。

    “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带动了就业,而且创造了税源,给分界一直低迷的工业经济注入了活力。”分管劳务输出的副镇长刘宏岗说,“我们认为,提供技能娴熟的劳动力是推动更多‘凤还巢’最好的举措,再困难也要建培训大楼。”

    如今,在这栋大楼里,就业人员不仅可以接受服装、钳工、电工等多个工种的全面培训,还能获得几十元的生活补贴。每年,劳动技能培训大楼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千名熟练工。

    该镇每年还评选镇6强企业,设立数千元至2万元不等的奖金,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进行褒奖。王建山从2006年开始年年获奖,“钱虽不多,但这是一份荣誉,足见镇党委、政府对我们返乡农民工的重视和激励。”王建山说,今年,企业将充分放大内部研发中心的辐射力,规划建设10亩标准厂房,改变“贴牌”生产看品牌商脸色的状况,为创建自主品牌做准备。

    在镇上鼓励和返乡创业典型的带动下,近年来,在常熟打工的赵路建、在深圳打工的卞红星、在无锡打工的明华星等外出务工人员先后回家办起了服装厂、红木家具厂等企业。

    截至目前,分界镇由返乡农民创办的企业近200家。

    腰包鼓了,人气旺了

    走进分界集镇中心,栉比鳞次的商店、摩肩接踵的人群,好不热闹。附近饭店的李老板告诉记者,到了礼拜天,这里人气更旺,到处都是买东西的人,车子休想开进来。

    刘宏岗说,“凤还巢”把当地人气带旺了。

    今年2月,返乡农民工赵路建新注册的服装企业开张了,地址在分界镇赵庄村村委会旁,一栋300多平方米的小楼,楼上缝纫机声抒抒,楼下是工人食堂。在这里,工人们不仅每月平均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而且可以吃到免费的工作餐。在企业门口,记者还看到一块企业的近期招工牌,上面第二行赫然写着“招熟练缝纫工,有小孩企业帮代接送,提供免费午餐,代缴养老保险”。

    赵路建的妻子告诉记者,他以前打过工,知道打工者的心理,将心比心,不仅工资不能克扣一分,而且要平等对待工人,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

    越来越多的工人留在村里就业,为了进一步方便员工出行,赵庄村王建山、赵兴明等能人先后为村里捐资修路、安装路灯。今年春节期间,赵庄北张村,几公里长的水泥路装上了路灯。

    “现在,工资、福利待遇不比外出打工差,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在镇里、村里的企业打工了。”赵庄村村委会主任王忠瑞告诉记者,以前过了正月十五,年轻力壮的劳动力都出去了,无论是集镇还是村庄都显得很“空寂”,而这两年,超过70%的劳动力留了下来,在本地企业务工。

    【评论】放大“凤还巢”的财富效应

    分界镇的“凤还巢”现象,折射出当下产业结构布局的大走势和劳动力务工的新变化。同时预示着本地区蕴藏着的资源正在变成新的财富。在当前乡镇招商、招工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采取有力措施,放大这一财富能量效应,对推动地方尤其是像分界这样的经济薄弱乡镇发展非常有意义。

    返乡创业者带回的资金,可以间接地使本地区财政紧缺的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带回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可以让创办的企业较快地成长起来。当前,政府要做的是要以对待外地客商一样的心态和投资环境,欢迎返乡农民工创业。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规划布局,有目的性地去引导培育,而不是回来一个就注册一个。比如分界服装企业很多,但其中有不少企业停留在代加工的状态,政府可以有意识地招引一些层次高的服装企业,带动壮大当地服装产业。

    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现在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学历高、见识广,各地在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同时,不可忽视农民工的创业培训,可以制定相应的创业计划或“菜单”,开办企业管理等相关课程,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扶持更多的农民工创业成功。

    其实,新型城镇化,需要一定产业支撑,需要新型农民来参与。对于随着外出打工者增多、日渐“空心化”的农村,放大“凤还巢”的财富效应,既可以做大做强城镇产业,又可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